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长平之战的失败, 真的应该全怪赵括吗?
秦国,赵国,之战长平之战的失败, 真的应该全怪赵括吗?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长平之战的失败, 真的应该全怪赵括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秦赵长平之战的胜负,对于赵国来说,是惨败。赵国的惨败不能怪赵括。赵括会纸上谈兵,也会野外用兵。
这件事稍扯远一点,看看赵国的对手都有些谁?
秦昭王是赵武灵王从燕国送回秦国当上秦王的。赵武灵王在时,秦昭王沒惹过赵国,赵武灵王反过吓了秦昭王一回。这时赵称雄,原因就是赵国\"胡服骑射\"的强劲实力威胁四邻。但是,赵武灵王死后,秦昭王欺负赵惠文王了,著名的用城池换和氏璧以夂渑池之会就可以看得出来……赵惠文王死后,赵孝成王即位。而这祖孙三代,面对的还是个处于上升时期的壮王。秦昭王鹰视狼顾,不再把赴国放在眼里,图谋之心早已有之。
其时,秦攻韩野王,上党被秦兵从韩国中孤立而出。上党郡守冯亭引众投奔赵国。作为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赵胜,贪图一郡之地,把祸水引向赵国。秦国用兵用粮打下来的肥肉,赵国一口吞了,秦昭王大怒,转过矛头就赴向赵国。长平对峙开始。两国深仇待报,不打残对方不罢手。
长平之战初期,秦在攻,赵在守。赵在守时,还在暗中向秦国媾和。赵王举棋不定之时错过良机,等到廉颇局部失利时又沉不住气,加上秦相范睢的反间,赵孝成王不听蔺相如,赵括母亲忠告,刚愎自用换下坚守将军廉颇,让没经过实战的赵括挂帅。秦昭王确信赵军换帅后,他也换白起为帅,白起为帅时,赵国没一个人知道对方主帅是谁!从此看出,赵孝成这块嫩姜实在比不上秦昭王这块老姜;赵相平原君也逊于秦相范睢的谋划;赵帅赵括被秦帅白起甩了几条街……如此不对称的从上层到战场的对峙形式,注定了赵括的悲剧也就是赵国的悲剧。
赵括失败,是在赵王急于求胜的方针下出战的。加上赵括全军突击,把所有的菜装进一个蓝子,不留些预备部队打围,突出到白起早就挖好的\"坑\"里,突不出,跳不起,逃不走。最后粮尽水断,突围中战死。
长平之战,是秦赵两国的实力较量,也是战国时,秦与六国关系的拐点。赵王和平原君的错误,导致了赵括的错误出击,赵括有责任,但不应该由他一个人来扛。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能,长平之战是决策和战略上的失败导致的大败,这么大的问题肯定不能怪到赵括一个人头上。
决策
先说决策,秦伐韩,围上党,赵国内部乱作一团。上党被韩国抛弃,但是上党希望祸水东移动赵国。赵国的问题在于接不接受上党,平阳君反对赵国接受上党,平原君支持赵孝成王接受上党。
有人说是因为平原君太贪婪,才酿成了长平之祸。但问题真是这样吗?难道赵国不接受上党,秦国就不攻打赵国了吗?其实在赵惠文王时期,秦国早就打算攻打赵国了,只是为马服君赵奢击败了而已。所以这个问题的重点并不在于赵国该不该接收上党,而是如果不接收,应该如何遏制秦国东进,如果接受又应该如何保全赵国。
其实有时候,选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选择后你应该如何应对接下来的问题。所以赵国的决策的失误并不在于它选择了接受上党。
既然赵国选择了接受上党,那么赵国就应该考虑到如何保全赵国的问题。其实这个成败已经不仅仅局限性战场了,外交策略也是一个很大因素。秦昭襄王在长平之战时曾说过,如果楚国出兵救援赵国,那就秦国只能退兵。
结果齐国拒绝了赵国援助粮食的请求,楚国选择作壁上观,这当然有齐国和楚国的问题,但是最大的问题是赵国的外交决策的失误。是选择和秦国议和,还是联合诸侯共同抵御秦国的问题上的决策才是最大失误。
楼昌认为应该和秦国议和,虞卿认为应该重金游说诸侯,请求他们救援赵国。这个时候的选择就至关重要了,如果一个选择注定就是错的,无论如何做,只能让它更错。虞卿认为,秦国倾全国之力,讨伐赵国,怎么可能说撤就撤,秦国讨伐赵国不仅仅是因为上党的问题,这只不过是个由头罢了。
但是赵孝成王还是选择了和秦国议和,秦国果然像虞卿推测的一样,用隆重的礼节接待了赵国使臣,就是像天下表明秦国确实和赵国在议和,不但麻痹了赵国,也迷惑了诸侯。
诸侯内部,对于救不救赵国的问题其实也在争论,魏国信陵君其实本来就想去救援的,但是诸侯看到秦赵已经议和,就再也没有人有向诸侯提出要发兵救援的建议了,你想啊,人家在议和,你劝君主去派兵救援这不是惹事吗?
赵国的外交策略,进一步孤立了自己,诸侯坐看长平之败,最大的问题还是出在赵孝成王决策的失败。
战略
有人说秦国强大,赵国弱小,所以就应该选择息事宁人。是的,这是齐国的选择,秦灭韩国,齐国不动,秦灭赵国,齐国仍然没反应,秦灭魏国,齐还是按兵不动,这都打到家门口了。齐灭楚国,燕国,齐国仍然按兵不动。齐王建创造了一个记录,按照司马迁《史记》的说法:“齐王建立国四十余年不受兵”,秦王答应不杀齐王,结果活活饿死了齐王建。
赵国也曾强大国,赵武灵王时期,赵国灭中山国,楼烦,林胡,攻取秦国榆林,赵武灵王打算从云中,九原出骑兵绕过函谷关直接攻入关中,包围咸阳。为此,赵武灵王还亲自勘察了秦国的土地,结果经过沙丘宫变,这个计划流产了。在赵惠文王时期,虽然经过内斗,但是赵国仍然东败齐,西遏秦,保持了:“抑强齐四十年,秦不能得所欲”。
赵武灵王计划从九原,云中绕过函谷关,包围咸阳
赵惠文王时同时面对秦,齐两面的威胁,但是仍然屹立不倒,在阏与之战中,赵奢利用地形打败了不可一世的秦国,遏制了秦国东进的步伐。在阏与之战,韩国向赵国求救。惠文王问廉颇:“可救?”,廉颇说道:“道远险狭,难救”。惠文王又问赵奢,赵奢回答道:“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
这就是狭路相逢勇者胜的由来,赵奢当然不是仅仅靠着勇气打败的秦军,赵奢首先占据有利地形占领北山,趁秦军久攻不下,疲乏无力之际,一举击败了秦军。有些善于用兵的人,总能化劣势为优势,比如韩信和赵奢就是这样的名将,有些人却总觉得别人是取巧,总觉得只有白起,项羽那样打硬仗才算会打仗,对韩信不屑一顾。我要说的是,你能取巧一辈子,也是你的本事。
上一篇:你觉得《破冰行动》中的哪位演员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