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杜牧是被诗名耽误的书法大家吗?
杜牧,他的,书法杜牧是被诗名耽误的书法大家吗?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杜牧是被诗名耽误的书法大家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说起杜牧,大家想到的肯定都是唐代著名诗人、"小李杜"等称号,但是,杜牧不仅能够写得一手好诗,在带兵打仗和书法这两方面,也是当世无出其右者的天才。可以说,杜牧是个被写诗耽误了的奇才。杜牧出生在名门望族,他的祖父是宰相杜佑,他的父亲也在朝为官,所以杜牧从小就受他们的影响,喜好读书、擅长诗文。并且小小年纪的杜牧就志向高远,立志要建功立业做一番成就。正是因为从小便熟读兵书,所以杜牧在战场上作战的时候总是能够出奇制胜,屡建奇功。唐武宗朝时深以鲜卑为患,杜牧上书说"胡戎的寇贼大多在秋冬的时候侵犯我们,但是盛夏时节他们却没有防备,在五六月份袭击他们比较方便",这样新奇的军事战略是当时的将军们没有想到的,所以引起了李德裕的称赞。按照杜牧的建议,果然军队大获全胜。杜牧在军事上的才能还不仅如此,天宝末年,天下盗贼蜂起,在潼关、函谷关一带嚣张跋扈,大将将兵五十万都不能将其收回。就在皇帝和众大臣都一筹莫展的时候,杜牧对当前形势做了分析,他说,面对这样的局面,失地是一定要收回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提高自己所在地的军事实力,训练士兵、积累粮食,等到自己力量强大的时候在攻打盗贼。而最差的办法无非就是各地军队毫无章法乱作一团胡乱地打,或许有人会说分析这样的局势谁也会,杜牧只是个键盘侠。并不是的,杜牧不但对当前形势做了分析,还结合当时的兵役制度,从国家经济、人口、军事各方面分析了原因。由此可见,他对国家整个体制的运行都是经过细致的研究,有着很深刻的见解。军事才能卓越的杜牧在书法上也颇有造诣,他写的《张好好诗》,笔法刚健有力,堪称唐朝众多书法作品中的精品,就连宋徽宗都毫不掩饰对他的夸赞,直到溥仪被赶出故宫的时候,都还不忘带上这幅作品。尽管会打仗、会作诗、会写字,杜牧的一生却还是颠沛流离,他的仕途并不顺利,因为不得重用始终郁郁伤怀,所以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但也正是因为杜牧的不得志,才更让世人记住了他,记住了这个满腹才华却命途多舛的人。他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有时候并不一定要在某一个领域做得非常出色,留有一定缺憾的人生或许会更加精彩,因为没有被限定住的人生还会有很多种可能。如果杜牧一开始只是军事才能出众,那么最后就是一个在沙场的将军,如果他只擅长书法,那么存留于世的也只有书法作品,如果杜牧只精通写诗,那历史上也就只会有诗人杜牧,正是因为这些不够圆满,才有了现在大家所看到的有着精彩人生的杜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杜牧,唐代著名的杰出诗人、散文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杜牧政治才华出众,从小就关心国事军事,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也常为军事献计平虏,并大获成功。杜牧20岁时博通经史,尤其专注治乱与军事,23岁作出《阿房宫赋》,25岁时又写下了长篇五言古诗《感怀诗》,表达他对治国问题之见解。此时的杜牧已经很有名气,作品流传。杜牧26岁,进士及第。之后流连官场,做过校书郎、参军、监察御史等等官职。后来由于职务清闲,他四处凭吊古迹,写下不少诗篇。
杜牧在文学创作方面有很高的成就,诗、词、赋、古文都身趁名家,而以诗的成就最大,与李商隐齐名,也称“小李杜”。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他的诗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在峭健之中又有风华流美之致,在整个唐代诗坛也是杰出的独创的,流传下来很多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千古绝句。
杜牧不仅有享有盛誉的诗文成就,他的书法也堪称功力卓绝。他有一件唯一流传下来的书法真迹作品,是一篇自撰诗歌并书的艺术作品,它叫做《张好好诗并序》。这首诗很长,是一首共58句的五言古诗,以行书写成,诗文并序共378个字,其书字体姿媚,用笔劲健,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显见是诗人倾尽了感情而作,字字精美,具有高超的书法艺术水准。
杜牧的书法,无论从结构和用笔上来看,都是深得二王书法精髓的。从作品中可以看出杜牧此件合乎唐人的日常书写,作者似乎没有有意为之的意思,并没有多少创作的意识在里面,正因为这样,才使此作成为一帧无意与佳乃佳的千古名作。
至于后世为什么他的诗文成就的名气远远大于书法的名气,小编自以为杜牧的书法作品肯定还有很多精彩的,只不过由于历史原因没有流传下来,而流传至今的仅有这一幅作品。而他的诗文作品大量传世,并成千古绝句,所以在人们的印象中就只记得他的诗文成就了,诸不知他的书法成就也是和他的诗文成就比肩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张好好诗》并序/唐·杜牧
牧大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好好年十三,始以善歌舞来乐籍中。后一岁,公镇宣城,复置好好于宣城籍中。后二年,沈著作述师以双鬟纳之。又二岁,余于洛阳东城重睹好好,感旧伤怀,故题诗赠之。
君为豫章姝,十三才有余。
翠茁凤生尾,丹脸莲含跗。
高阁倚天半,晴江联碧虚。
此地试君唱,特使华筵铺。
主公顾四座,始讶来踟蹰。
吴娃起引赞,低回映长裾。
双鬟可高下,才过青罗襦。
盼盼乍垂袖,一声离凤呼。
繁弦迸关纽,塞管裂圆芦。
众音不能逐,袅袅穿云衢。
主公再三叹,谓言天下殊。
赠之天马锦,副以水犀梳。
龙沙看秋浪,明月游东湖。
自此每相见,三日以为疏。
玉质随月满,艳态逐春舒。
绛唇渐轻巧,云步转虚徐。
旌旆忽东下,笙歌随舳舻。
上一篇:农村人93年的不想出去工厂上班了,现在在家养什么好,或者做什么好,南方地区?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