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孙武是春秋时人,为什么《孙子兵法》写的多是战国情景?
孙子兵法,吴王,兵法孙武是春秋时人,为什么《孙子兵法》写的多是战国情景?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孙武是春秋时人,为什么《孙子兵法》写的多是战国情景?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孙武,春秋末期著名的军事理论家,被誉为“兵学鼻祖”!
东周的前半期,诸侯纷纷称霸,史称春秋时期,东周的后半期,周天子虽然还在,但是没了权力,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史称战国时期。春秋和战国的区别就是,春秋在前,战国在后。了解了这两个时期的顺序,然后再了解一下孙武活了多久?经历了哪几个时期。你就不难发现,为什么他写的书多描写的是战国时期。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的兵书,作者为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字长卿)。
孙武曾率领吴国军队大破楚国军队,占领了楚的国都郢城,几灭亡楚国。(兵法书籍需要实践,然后总结事物发展的规律和经验。)
《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孙子兵法》又称《吴孙子兵法》、《孙子》、《孙武兵法》,孙武撰。《孙子兵法》在深刻总结春秋时期各国相战的经验的同时,集中概括了战略战术的一般规律。
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他后来从齐国流亡到吴国。
孙武到吴国时,适逢公子光政变。公子光即位后,伍子胥听说其才能,向吴王推荐。孙武带着13篇晋见吴王,获得重用。孙武辅助吴王经国治军,显名诸侯,被尊为“兵圣”。
一般认为,《孙子兵法》成书于专诸刺吴王僚之后至阖闾三年孙武见吴王之间,也即前515至前512年。全书为十三篇,是孙武初次见面赠送给吴王的见面礼,事见司马迁《史记》:“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吴王阖闾。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
《汉书·艺文志》记载:“兵权谋家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八十二篇中的十三篇著于见吴王前;见吴王后又着问答多篇。晚至唐代,流传的孙子兵法共三卷,其中十三篇为上卷,还有中下二卷。注家杜牧认为,曹操将八十二篇孙子兵法删节为十三篇;但其他注家认为十三篇出自孙子本人,不是曹操删节的结果,是由孙武草创,后经其弟子整理成书。
学界一般认为,《孙子兵法》产生于我国春秋末期;亦有认为成书于战国或更后者。关于此书的作者,多认为系孙武亲著,又经后人校理。对于孙武的生活时代,学术界也有不同观点,一般认其为春秋末期人,大约与孔子同时。
《孙子兵法》十三篇于公元前512年在吴国问世后,并未迅速广泛传播开来。究其原因,大致有吴国王廷对“十三篇”秘而不宣,当时传播媒介落后,社会上“重礼轻诈”观念会对此书的贬斥,其价值未被时人所发现等几个方面。
至战国时,此书才开始广泛传播,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孙子热”,所谓“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孙子兵法》自身以“出奇设伏”、“变诈”取胜为主要内容的军事理论适应了当时军事斗争、政治斗争、外交斗争的需要,是其基本原因;而其后世子孙孙膑对《孙子兵法》卓有成效的宣传和运用,则是其直接原因。
孙武后学在这一时期对“十三篇”做了大量解释、阐发、增益的工作,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吴问》、《四变》、《黄帝伐赤帝》、《地形二》、《见吴王》等,均应是他们解释、阐发、增益“十三篇”之作,而在被《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之内。
总之,在这一时期,《孙子兵法》在“十三篇”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扩增。1996年西安“发现”的伪书《孙武兵法八十二篇》说,孙武先写成“八十二篇”,后因其“天机阴杀”,就接受其儿子的建议,缩编成“十三篇”,乃是向壁虚构,是违反历史事实的。
《孙子兵法》的大多数篇目都是经典格言的堆砌,有标题而无主题。可以说它是“汇编”的,若说它是某个人的“原创”是无据可查的。《孙子兵法》里只有第二篇《作战》和最后一篇《用间》是完整的原创。这两篇内容纯粹,文气完整,没有拼接的痕迹。在语言习惯上,与其它十一篇大体相同,总是语重心长、谆谆告诫、不厌其烦的样子。
有个别观点曾认为,今本《孙子兵法》应是战国中晚期孙膑及其弟子的作品。但是银雀山出土的汉简(同时在西汉墓葬中出土《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各一部),已基本否定此说。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时期,春秋时期诸侯都追求称霸。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即孙武子辅佐吴王阖闾称霸诸侯。史书记载春秋五霸的一种说法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足以证明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时期。
兵法内容你读过就知道,根本没有战国什么是,都是战略思想层面的东西。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熟读历史便知,孙武其人存在时间和他的《孙子兵法》成书时间都是在春秋末期。孙武他不可能有先见之明,能预测未来战国时期大约二百年的国家之间的战争是怎样的规模,又是怎样进行。所以他所描写时并不是是战国时期的战争,都是关于他所处那个时代和之前的战争。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思想百发齐放。一部分为军为将者一以及一些士子,开始意识到战争需要去研究,所以他们开始运用一些方法来打赢战争。又或者战争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怎么去解决。亦或是面对战争时,想怎样能够在战争中生存下来。这些种种形成了一个学派,这就是兵家。
上一篇:什么样的气候环境适合种植芒果?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