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感觉古诗词这么难懂,还会让现代人崇拜和学习?是不是古代人的语言和文物一样稀缺?
古诗词,语言,难懂为什么感觉古诗词这么难懂,还会让现代人崇拜和学习?是不是古代人的语言和文物一样稀缺?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为什么感觉古诗词这么难懂,还会让现代人崇拜和学习?是不是古代人的语言和文物一样稀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越嚼越有味道的东西,喜欢的人才多!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第一个问题:
为什么感觉古诗词这么难懂,还会让现代人崇拜和学习?
首先,古诗词很难懂是个人感受,没有普适性。在当代,一个正常接受高中语文教育的人对文言文诗词的理解是没有问题的。中国大部分诗人的作品在高中理解阅读中来说并不难,当然特别有个人艺术特色的,比如李商隐之类的,懂起来相对复杂些。
但那也是由于文艺作品的千人千面的理解不同,而不是文言文给大家带来的认知模糊,在这一点上,字词精炼的古诗词和神鬼莫测的现代诗是有根本区别的。
读古诗,就算不知前因后果,意境背景,在字面上的理解,是没大问题的,只是不能赏析作品之美。而读现代诗,很可能个个字词都明白,你却不知道它到底说的是什么。
而正是由于现代诗这种偏意识流的表现形式,让普罗大众更喜欢古诗精炼、简单而意蕴悠长,欲说还羞的味道。
而这种以直白说深情的表现方式在古诗中以大唐飞歌为盛。
所以,唐诗代表了中华传统诗词的最高阶。
说到底,还是言简意赅却余味无穷才是广大读书人和老百姓最喜欢的文学形式。
而古诗词正是在这两点上做到了极致。
至于题主说到的“这么难懂”,那只有多多提高自身的水平,这是解答这个问题的根本办法。只有达到读懂的水平,才能真正进入古诗词流光溢彩的世界,才会理解为什么现代很多人依旧崇拜和学习古诗词,而对现代诗视而不见。
第二个问题:
是不是古代人的语言和文物一样稀缺?
说句实话,并没很懂题主的意思。题主是不是想问:因为古代人的语言像文物一样要消失了,显得珍贵,所以我们才崇拜和学习古诗词?
这是不对的。
文物是碎一件少一件。而文言文作为古代语言的书面语言,几千年来稳定而昌盛,有海量的古籍记载,古代口语早就在社会发展、战争离乱中变化甚至散佚,但文言文一直一脉相承,诗词用语也一直没有变化。直到近代白话文书面语言出现,才正式取代文言文的语言记录功能。
文言文虽然不再发展,也绝对不会消失,文言文典籍如恒河沙数。在初高中段就可以学习的语言系统真还够不上资格说是珍稀物种。
所以,中国人对古诗词的爱好跟文言文是否流行、是否消失并没有任何关系。而是古诗词的音律相对来说完美,特别适合我们的方块字吟诵、流传。而诗词意象早已经约定俗成,甚至深入世俗生活,形成了大量成语、俗语,与我们的生活已经息息相关。
这才是中国古诗词被我们喜爱并学习的原因。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喜欢请点赞并关注,谢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也是一个文化现象,原因很复杂。这里仅浅谈一些个人看法。
第一,汉字之美。作为诗歌的载体,中国的汉字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种把音形义统一于一体的文字,它本身就具有音形义完美结合、完美统一的特性,凝练、生动、美丽,充满人文之美。比如“旦”字,意为日出地平线,不仅表明了天亮之意,更让人产生一种画面美和意境美,既是一种美丽,更有一种希望。与这种特殊的文字结构相伴而生的,还有多彩的字谜、歇后语等形式,都使汉字的独特美丽得以延伸、丰富、提升。
第二,汉语之美。这一点与其它表音文字相比,优势也是显而易见。比如《红楼梦》的英译名,几乎都是把“红”和“楼”二字单独拆开来翻译,大多是“红色阁楼”“红色宅院”等等,要么只及表面,要么挂一漏万,完全不能概括它的要义。比如“只许州官放火 不许百姓点灯”一类的成语典故,用英语就显得更为“吃力、单薄”。而汉语如果翻译别国的东西,独特的优势更是其它语言所不能比拟的。比如NBA火箭队的替补球员巴丁格,由于个人能力尚可,总能发挥救火员的作用,哪里需要随时可用,所以网友给他取了名字:“补丁哥”。这一个名字,音形义就全有了,简洁、准确、形象、明了,可谓是“境界全出”!
第三,诗歌之美。中国本就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无论从时间还是它本身的发展来看,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发展最为成熟最为完备的体裁,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最耀眼最美丽的明珠。从记载、再现生活的文学基本功用,在生活、历史、文化、个体体验等中不断提炼、升华,到发展为以诗为主、以诗为高,逐渐成为一件精雕细刻的美丽艺术品。尤其在这其中,历代的文人雅士、圣手天才的努力与创造,更是居功至伟。类似“一字师”“推敲”“红叶诗”“人面桃花”等雅事美谭,以及诗中有画、以禅入诗等思想意识的自发自觉,不仅丰富、提升了诗文化的美丽,更推动了诗的完善甚至完美。特别是语言,突破准确、生动,追求景情完美融合的意境美成为至高。举一个常见例子,张九龄的名句“海上生明月”中的“生”而不是“升”,既形象地描绘出海月一体、月自海生、月华铺水的景象与美丽,又表达了天涯同月,千里共思的更丰富更悠远更隽永的意境美。
第四,白话之“白”。由于白话文更利于交流,更趋近于口语化,古诗这种更凝练更优美更丰富的语言特点被逐渐弱化,特别是网络兴起后,新生的网络语言让白话文更变得像白开水一样的“白”,浅白、本能、粗暴甚至粗俗。相形之下,通过“货比货”,很容易让人欣赏、敬佩古诗语言的美丽,以及其中体现出的古文化的美丽和古人的智慧。比如网上曾经流传一时的“网络语言,古文翻译”的帖子,虽是游戏和戏谑成分居多,但两种语言的特点却可见一斑。“睡你麻痹快起来——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古诗十九首)”,“每天都被自己帅到醒——玉树临风美少年,揽镜自顾夜不眠。”,“人要是没有理想,和咸鱼有什么区别——涸辙遗鲋,旦暮成枯;人而无志,与彼何殊。”等等。
上一篇:夏天去哪玩比较合适?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