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在教化、人格培养方面,儒家的基本范式是什么?儒家的圣人观是怎样的?
孔子,儒家,君子在教化、人格培养方面,儒家的基本范式是什么?儒家的圣人观是怎样的?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所以,让我来表达对儒家圣人观的看法:孔子之后就无圣人,孔子之后没有任何儒者会设想自己能够成圣,那更不要说他设想自己能够培养出圣人。
其实,儒家的基本分析范式就是君子和小人之别。我们通过教育可以让一部分人成为君子,但是大多数人仍然会停留在小人的状态,孔子是基于这样一个现实来思考它的社会治理之道的。
所以他会说一部分人通过学能够成为这个社会领导者,那他们当然要严格地自我约束,但是孔子从来没有把这个社会的优良秩序,寄希望于大家普遍的自我约束,相反他只是说少部分人应该自我约束,大部分人仍然要靠外在的规则来约束他。…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诸子百家的功劳,儒家起源于旧封建社会的小农意识,只是被朝廷奉为圭臬,保障自身权威利于统治而大肆宣扬,当老百姓头脑变得开明以后就不再相信了。
儒家宣扬的‘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本质并不是儒家独特的产物,而是高等生物的美德共性,不分种族,比如鸦雀反哺、虎狼报恩、尊老爱幼,还有国外的很多宗教也支持友爱互助,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也赞同的,是很普通的道德规范。没有儒家人类社会一样发展,比如西方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发展还更快更好。而儒家门生却离不开诸子百家,没有农业你吃啥?没有工匠你用啥?保家卫国要用兵家和纵横家,难道靠儒家道德去退敌吗?别忘了,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道德不过是个虚伪的外衣,背后还是真正的实力说话!
治国理念只看道家(休养生息、没有道德绑架,、允许自由发挥开脑洞)和法家(严格执法、励精图治),阳道阴法嘛。儒家的先天两大缺陷注定了它的穷途末路:1.重传承轻创新,追求所谓的美德过于走极端,儒家教育越强百姓思想越僵化,几千年发展,别说产生不出真正的现代科技,连音乐、舞蹈、杂耍、魔术、体育竞技等调节生活情趣的都玩不好(玩物丧志嘛);2.没完没了的’扬善’却闭口不谈‘如何惩恶’。治国即治吏,关键是如何管住坏人不敢作恶,而不是天天盯着好人,极尽所能地约束好人,把好人变成思想刻板、千篇一律的傀儡。儒家该干的事不去干,没用的废话连篇案牍,让百姓穷经皓首,算算人生苦短几十年,到头来却是一事无成!这种裹着糖衣的慢性毒药,只会制造出一茬又一茬的披着道德外衣的精致利己主义者,对人指手画脚、道德绑架、讲马列,対己就是放纵散漫、胡作非为、搞自由主义,这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没落的根本原因。
世界列强都是靠尽可能完善的法律法规、财产公示和透明管理体制相结合发展起来的,没有一个国家是靠喊口号宣传道德成为世界强国的。中国目前情况就是重宣传重教育轻惩处,结果是培养了大量伪君子,最终只能是社会风气败坏,老实人吃亏,百姓怨声载道。
国家兴旺要看管理,清廉执政权力公开,严厉打击腐败和违法犯罪,而不是寄托在虚幻的道德教育、道德绑架。尤其是那些开口 ‘ 中国法律不够完善 ’,动辄‘ 中国人素质低 ’ 、‘ XX省人坑蒙拐骗偷下贱 ’ 为借口的谎言、谬论,大家一定要清醒认知,不要被存心不良的匪类所误导。
还是那句话:国家兴亡,朝廷有责。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把历史上的所谓孔孟之道踢下台,中国近代有中国的教育法
!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想成为圣人先问问孔子自己是论语标准的圣人吗?你如果说是的,那么孔子言必行,行必果了?再以此为标准衡量,下面可是“坑坑然小人焉”呀?孔子还是小人。只有孔子说了不一定做,才是君子。比如说孝道,要求宰我守孝三年,他自己是在第三年头上娶老婆,孔母刚死热孝在身就去赴宴,被阳货赶了出来。再比如说忠,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卫国三年,卫国内乱,国君请教孔子如何?子曰“军旅之事谓之学也”跑了。
通过孔子对忠孝的言论与行为我们不难看出,孔子的修养水平,在俗人眼里就是说一套做一套。当然在君子眼里这就是圣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儒家“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或者更形象地表述为“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这是儒家学者所归纳的五个最基本的道德范畴。其渊源如下:孔子曾将“智仁勇”称为“三达德”,又将“仁义礼”组成一个系统,曰:“仁者人(爱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仁”以爱人为核心,“义”以尊贤为核心,“礼”就是对仁和义的具体规定。孟子在“仁义礼”之外加入“智”,构成四德或四端,曰:“仁之实事亲(亲亲)是也;义之实从兄(尊长)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背离)是也。”“性善说”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董仲舒又加入“信”,并将“仁义礼智信”说成是与天地长久的经常法则(“常道”),号“正常”。 曰:“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贤良对策》),儒家以“五常”(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的基本道德范畴由此形成。儒家“五常”思想贯穿于中华伦理文化的整个发展历程,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上一篇:你会同意你的另一半养狗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