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孩子跟父母如何有效沟通?
孩子,自己的,父母孩子跟父母如何有效沟通?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参考《跟自己的孩子聊得来(爸爸版)》一书,结合自身经验,回答如下:
3种亲子对话法可助一开口就招致孩子满脸嫌弃的父母一臂之力。
不过,掌握亲子对话法是有前提条件的。
条件一,通过“自我确认清单”,1分种了解自己在孩子心中是一个怎样的父母。
爸爸的自我确认清单,我认为这个清单同样适用于妈妈。
11至15个“是”,表示有足够能力成为好父母,且目前和孩子相处得还不错;有6至10个“是”,表示正处于不倾听孩子心声的状态,也可以说正处在一个与孩子产生矛盾的初级阶段;有0至5个“是”表示经常忽略孩子的想法,与孩子矛盾重重。
了解自身之后,需要根据情况反思并改进。
条件二,判断你是否属于这几种类型的父母。
漠视型。这种类型的父母对孩子的情绪一点儿也不敏感,只关注自己的情绪。
唠叨型。这种类型的父母通常等不及孩子自己去做时就开始一一叮嘱注意事项。
寡言型。这种类型的父母不善言辞,遇事会对孩子直接动手,大声训斥。
权威型。这种类型的父母不能忍受孩子对自己的话表示异议。
诉苦型。这种类型的父母动不动就跟孩子诉苦。
如果身上有上述类型的父母的影子,也要反省并改正了。
条件三,遵守对话的原则。
“一个人独占发言权不符合这一规律“;”在表达自己的看法时,要给孩子反驳的机会“。另外,”不能因为孩子不听,就做任意转换话题。在进行对话的过程中,还要关注孩子的表情和动作。”
统而言之,亲子对话的前提应该是对孩子充分理解,想想我们成年人,都愿意为理解自己的人做任何事,孩子更是如此;并且还要让孩子感受到被爱,正如毕生都在照顾贫困孩子的唐·博斯克神父所说,“我们只爱孩子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设法让他们知道自己是被爱着的”;除此以外,就是对孩子要有足够的尊重、真诚和亲切。
有了上述亲子对话的基础,就可以运用以下亲子对话法改善亲子关系,从而变身成为可以和孩子聊得来的好父母了。
鹏鹏是一个被“丢三拉四”这一坏习惯附身的孩子,这不,到校之后,他又发现自己的一项作业忘记带了,只好打电话请求爸爸送作业来。电话那头的鹏鹏爸爸自然是免不了对他数落一番:“你这是怎么回事?你能不能长点记性啊!”
像鹏鹏爸爸这种以第二人称“你”为主语的“数落”被称为第二人称传达法。由于第二人称传达法里,充斥着表达否定意义的命令语气,往往会使孩子产生抵触和反抗心理,换句话说,这样的“数落”并不会使鹏鹏丢三拉四的坏习惯有多少改善。
当鹏鹏又一次请求爸爸来校送作业时,鹏鹏爸爸尝试将第二人称传达法做了调整,鹏鹏爸爸对鹏鹏说:“我要做的事情太多了,鹏鹏也不自己整理好作业,我送作业真的很辛苦呀!”把对话的主语改为第一人称“我”,并在话语中将自己对孩子的看法和感觉客观且直接地告诉孩子,即直接描述孩子的行为“不自己整理好作业”之后,对孩子表达出真实的想法“送作业真的很辛苦”,这就是第一人称传达法。
第一人称传达法将第一人称传达法中的“你有问题”变成了“因为我的问题,所以需要你的帮助。”抛除了否定意义的命令语气,表达出爸爸自身的感受,引起孩子对爸爸需求的关注,更易于使孩子接受。一想到爸爸辛苦奔波的状态,鹏鹏自然感觉愧对爸爸,下定决心改正自己丢三拉四的坏习惯。
小树已经看完一集二十多分钟的动画片了,还想再看一集。可是小树爸爸觉得这样对小树的眼睛很不好,想立刻制止。这激起了小树的不满,他开始撒泼哭闹。
小树爸爸开始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如果这次充许小树接着看动画片,就是妥协小树的无理取闹,而且不利于小树眼睛健康;如果总是强行制止小树看动画片,那很可能减少小树对自己的信赖,长此以往,和小树的亲子关系将会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最终小树爸爸轻轻拥抱了正在哭闹的小树,以此平复小树的情绪,并且认真听取了小树的想法,原来小树特别想了解在下一集中他喜欢的那个角色又做了什么。小树爸爸耐心地告诉小树长时间看电子产品对眼睛的危害,并且答应小树休息二十分钟,还可以再接着看半集动画片。小树觉得自己赢得了一定程度的胜利,停止了哭闹,小树爸爸也因没有败给小树而心情愉悦。
上述案例中,小树和小树爸爸都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即“接着看一集动画片”和“停止看动画片”,产生了冲突,但通过沟通,用双方都认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即小树和小树爸爸都同意先休息再接着看半集,从而双方都获得“自己赢了”的感觉,化解了冲突,这就是双赢对话法。
在提倡多多鼓励和表扬孩子的今天,我们依然不可忽视批评的作用,其实,有时批评同鼓励和表扬一样,也拥有强大的力量,甚至可以改变孩子平凡的人生。
改变孩子平凡人生的批评法,要做到“3避免3需要”。
避免笼统的指责,需要具体说出孩子的不足。梅梅又躺在床上看书,梅梅爸爸见状后虽然有些生气,但这次没有用“你怎么还这样?”来批评梅梅,而是对梅梅说:“你起来看书不好吗?”前面的表述可能会导致梅梅不明所以;而后面的表述显然让梅梅一下子明白自己是因为躺着看书才受到爸爸的批评,也明确了改正错误的方法。
避免提供主观信息,需要给孩子提供客观信息。梅梅晚上做作业的时候边玩边写,梅梅爸爸生气的说:”你磨蹭什么呢?“磨蹭”是梅梅爸爸的主观感觉,梅梅并没有感觉到自己在“磨蹭”,所以梅梅可能还是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梅梅爸爸批评的话不妨改成:“你边玩边写,浪费了很多时间,是不是应该改一改?”“边玩边写”是客观信息,梅梅能够迅速注意到自己的问题所在。
避免直接指出孩子的错误行为,需要先称赞孩子值得肯定的地方。梅梅的字写得十分潦草。梅梅爸爸看后十分不满,又想直接批评他:“你写得太难看了。”但一想到之前这样的批评并没有多少效果,梅梅爸爸改变了主意,他拍拍梅梅的肩膀说:“梅梅学习各方面都不错,如果字写得再工整一点就更好了。”因为梅梅先得到爸爸的认可,所以更易于接受爸爸指正的问题,写字的时候也会多加注意。
需要提醒的是,在批评孩子时,需要注意批评的强度,千万不要在情急之中说出过重的话语,也不要强迫孩子承认错误,不要忘记改变孩子平凡人生的批评法也是要遵守对话原则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