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历史上的刘备宁可打败仗也不带诸葛亮?
刘备,荆州,益州为什么历史上的刘备宁可打败仗也不带诸葛亮?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为什么历史上的刘备宁可打败仗也不带诸葛亮?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刘备出征不带诸葛亮,这是因为他更需要稳固后方,只有拥有一个强大、安定的后方,前线战事才能顺利进行。使属下各尽其才,这也刘备的过人之处。
第一,刘备发现了诸葛亮的闪光点–“治戎为长”。
不管是从荆州入川,还是和曹操争夺汉中,以及亲征东吴,刘备都把诸葛亮留在后方,因为诸葛亮办事谨慎小心,相比带兵打仗,他似乎更擅长治理国家。筹备粮草,补充兵源这些后勤工作交给诸葛亮来做,能最大发挥出他的长处,所以刘备每次出征必把诸葛亮留在后方,这样他才没有后顾之忧。
荆州就是因为抽调了诸葛亮,缺乏镇守的主将,导致后方空虚,最终被东吴所破。
第二,刘备对诸葛亮的充分信任。曹操早期最信任的部下莫过于荀彧,所以他经常留荀彧经营后方,他们之间还有一层特殊关系,那就是儿女亲家(曹操把女儿嫁给了荀彧的长子),因此不是一般的心腹,必然不会托此重任。
而诸葛亮和刘备的关系,被形容为“如鱼得水”,可见两个人的亲密程度非比一般。所以刘备白帝城托孤,他儿子刘禅都没让去,直接把这个万斤重担、蜀国的前程交给了诸葛亮,可见刘备对他是多么的器重和信任。
至于夷陵之败,吴国情愿请和并交还荆州,都被骄傲的刘备断然拒绝了,所以在面对一介书生陆逊的时候,自信打了一辈子仗的刘备,万万没有想到会输的这么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由于关羽之死而引发的夷陵之战,刘备所为在后世倍受争议。就算在当时,蜀汉朝中也是有很多不赞同伐吴的。
诸葛亮自隆中而入世,有人说其政务能力很出众,但军事能力却不咋的。关于这一点,在下不敢苟同。
刘备得诸葛亮之前,东奔西跑,颠沛流离。惶惶如丧家之犬,无有栖身之所,终日寄人篱下。
三顾茅庐,得到诸葛亮之后,刘备的人生才有了真正的转机。
先是联合东吴,在赤壁大败曹操,终于扬眉吐气了一回。后取荆州,再据川蜀。在拥有荆益二州之后的刘备,才真正的拥有一席之地而栖身。诸位看官,这些,没有诸葛亮的功劳吗?就算取益州是庞统之功,那刘备也是按照《隆中对》的策略去实施的吧!
《隆中对》,堪称经典的战略构想。凭这个,刘备从一无所有到建立基业称帝,不是侥幸,是因为有了诸葛亮之后,才有了正确的战略指导思想!
诸葛亮,史称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没有那一“家”是白白得来的!
刘备伐吴,“不带”诸葛亮这个说法似乎有些说不过去。怎么“带”?诸葛亮本来就反对伐吴,三足鼎立,蜀、吴为弱方,要想击败曹魏,联吴是最佳选择,也是唯一的可以抗拒曹魏的方法。
刘备按照《隆中对》,完成了据荆益的初步设想,因关羽之死却要交恶盟友,与诸葛亮的战略指导方针完全背道而驰,刘备不明白这些?
汉中一战,益州所耗钱粮甚多,加之蜀汉政权初建,可以说国内是百废待兴,诸葛亮忙于政务,根本就没有时间参与军事,况且,刘备铁了心要伐吴这样的军事,诸葛亮也无力回天。
刘备不明白伐吴有违《隆中对》?绝对的明白!但是,关二爷的仇不得不报。关羽就是军中大纛,此仇不报,何以慰籍蜀军将士?所以,铁了心要修理孙权!
至于问题中“宁可打败仗”的说法,就更是搞笑!刘备征战多年,也算是通晓战事之人,今时今日的刘备,御驾亲征,率虎狼之师伐吴,一是为关二爷报仇雪恨,二是想夺回荆州,甚至于灭了孙权才是他最终的想法,哪里会想到打败仗呢?
诸葛亮不同意伐吴,刘备赌气的想法肯定有,既然你孔明反对,我刘备又不是不会打仗,“带”你一个反对派出去看了来气!等我夺回荆州再回来跟你理论。
刘备这些想法肯定是有的,但是,“宁可打败仗”也“不带”诸葛亮的说法就有些荒唐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觉得这个问题不应该这样问。
其实,刘备自从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后,就沒有离开过诸葛亮,无论到哪里,都带着诸葛亮。关羽、张飞看不过,与刘备理论,刘备说‘吾得孔明,如鱼得水’,你想,鱼离了水能活么?
赤壁之战,荆州争夺战,刘备、孔明都是在一起的。取益州之时,留孔明守荆州,带的是庞统,诸葛不去,益州不能下,于是飞书调请孔明入川,才把益州搞定。与曹操争夺汉中,也是刘备、诸葛亮一起去的。才能大败曹操,夺得汉中。刘备得诸葛亮之前,就没有胜过曹操。
现在很多人都说诸葛亮军事能力不行,对此,我不敢苟同。历史上早有定论:诸葛亮是我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发明家。中国历代武庙十哲诸葛亮都在其中,排在汉淮阴侯韩信之后,位列第四。纵观整个三国时期,曹操、司马懿、周瑜、陆逊都是不能相比的。曹操、司马懿、周瑜、陆逊虽然也入了武庙,但都排在72贤之中。要知道,武庙里十哲是坐像,72贤是站像。也就是说,诸葛亮坐着,曹操、司马懿、周瑜、陆逊站着。这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就因为陈寿在《三国志》中没有记载并评说:亮长于政事,军略次之。吃瓜群众就信从为实而不怀疑。《三国志》也没记诸葛八阵图,后出师表,难道这些也是别人的。北伐不能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以此认为诸葛亮军事能力不行。‘亮长于政事,军略次之’,也可这样理解:诸葛亮自身理政的能力比带兵打战的能力更强。我是诸葛亮的铁杆粉丝,依我说:没有诸葛亮,就没有后来的蜀国。
刘备伐吴,沒带诸葛亮,原因有三点。
一,诸葛亮不支持伐吴,与刘备观点不相左。诸葛亮理性多于感性,《隆中对》时提出联吴抗曹,是大政方针,不可随意更改,改则有失。刘备是感性多于理性,一心只要为关羽、张飞报仇,置江山社稷于不顾。刘备要伐吴,找诸葛亮商量,诸葛亮不同意,刘备哭着说‘朕纵有万里江山,不能与二弟同享,要之何用’。诸葛亮也被感动,于是不再劝。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