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在引进的电影中,你觉得哪一部的国语配音称得上经典?
电影,体制,都是在引进的电影中,你觉得哪一部的国语配音称得上经典?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部片子应该是最有名的一部好莱坞电影了,但这不能代表它就是最经典的,所以我才没用“最经典的”去描述它,电影这玩意毕竟是感性的东西,没法用理论或数理性去判定。在我心里,它只能算一部上乘的励志剧情片。我感觉不出什么经典。
这部片子是94年的电影,当时的国外电影市场我不熟悉,而中国大陆当时刚好是引进“十部大片”的第一年,从那一年开始国人才开始真正能够品尝到上乘的电影。在那之前,中国一直是以“买断版权”的形式购进国外电影的,这种交易的模式价格昂贵可想而知,从1978年一直到80年代末,中影公司每年用来引进国外影片的经费一直维持在100万美元,之后只是略有增加。按照当时中央的政策,每年需要引进30部左右的外国影片,平均每部影片的引进费用只有三万美元,而且不要忘记,这三万美元是用来买断版权的。所以这个费用根本无法保证引进影片的质量,如此做法的结果自不必说,再继续下去中国电影市场就黄了,中国开始考虑国际通用的“分账法”引进,不用再花钱引进,只要和国外片商分享票房收入就可以了。当时商定每年中国以分账的形式引进十部左右的国外影片,自此开始,国人才开始能够欣赏到更多的国外的大片。我翻出02年的一期《环球银幕》,这是我上中学时看烂的一本,列有中国从94到01年引进的“十部大片”,虽然《肖申克的救赎》没被引进国内,但当时国人观看国外大片热潮高涨,盗版市场应该很容易弄到这部片子,俗话说先入为主,第一印象总是最深刻,在大片浪潮的头几年观看的影片往往都是最容易感动的,最深刻的。所以印象分普遍高。94年引进的“十部大片”中只有一部上乘的剧情片就是《阿甘正传》,所以可以断言,最初看到的那些好的片子都会容易成为经典。就如同所有在98年玩过《仙剑奇侠传98柔情版》的玩家眼中那是永远不会被超越的经典一样的道理。记得那时候我看的人生第一部电影叫《大侵袭》,一个美国大胡子猛男对抗恐怖分子,恐怖分子在圣诞夜发动了战争登陆了美国大陆,大胡子猛男只身一人对抗之,那冲锋枪突突的,就跟开启了子弹无限秘籍一样过瘾,最终和恐怖分子头子在一个大楼走廊里对射火箭筒一炮把恐怖分子炸成了劲爆鸡米花,酷毙了尼玛。直到前年在看《敢死队2》的时候发现在荒废城镇中帮助主角一伙突围的那个说自己从来都是单独行动的胡子大叔越发的眼熟,我擦这货就是我儿时的大英雄啊,上豆瓣一查就是他啊,他就是查克诺瑞斯。那年还没到94,那年我还在幼儿园,那卷黑黑的录像带我看过了无数遍。什么是经典,这就是我的经典。后来我开始迷电影,我开始成为录像带租赁店的常客,还有一部值得一提的电影就是《泰坦尼克号》,当时带子拿回家后看了三遍
这部片子应该是最有名的一部好莱坞电影了,但这不能代表它就是最经典的,所以我才没用“最经典的”去描述它,电影这玩意毕竟是感性的东西,没法用理论或数理性去判定。在我心里,它只能算一部上乘的励志剧情片。我感觉不出什么经典。
记得以前有部特火的美剧《越狱》正是以本片为蓝本构思出来的,我是没看,我向来对美剧是不感兴趣的。这部电影的主题是希望,用监狱做背景。记得发哥的那部越狱题材的电影《监狱风云》,让我们见识到了监狱的残酷与血腥,但本片的主旨不在于此,他更着重的去表现一种封闭的体制,是有讽刺意义的。在这所监狱中,瑞德是个“商人”,他有能力为囚犯们弄来各种想要的东西,从中牟利。布鲁克斯是图书馆的老好人,年纪大到不会对任何人构成威胁。“三姐妹”是囚犯中的恶霸的代表,而且这几个恶霸还爱搞屁股。这些形形色色的囚犯构成了这个封闭体制中的有机体。他们与监狱的管理层都有着各种层层的微妙的默契关系,所有人之间也都存在着依附关系,这就是体制。把人强制的安插进体制就是体制化,封闭的体制化。布鲁克斯出狱后适应不了外面自由的社会而自杀,瑞德出狱后上厕所都会向经理报告,都是对这种体制化的讽刺与抨击。监狱这种地方作为对体制化社会的比喻在合适不过了,起先你恨它,然后习惯它,到后来你不能没有它,这就叫“体制化”。电影以安迪的视角出发,从一开始的踏入监狱,对另一种体制的不适应导致他处处碰壁,遭遇各种危险,到后来发挥银行家的聪明头脑,开始去面对去适应这种体制,一直到后来的得心应手,它凭借自己对资本主义社会利益至上的深刻理解,为自己在这个封闭体制中找到了一个自己的位置,他利用国家的税务漏洞为狱卒们免费处理税务,教授各种偷税漏税的手段,甚至最终成为监狱长的私人财务顾问。他的日子开始慢慢变得比初进来时要好过的多,他开始适应这个体制了。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关键人物的出现,小偷汤米的出现,敲醒了他,让他想起自己是被逼来到这里的,自己是被冤枉入狱的,他不应该属于这里,他差一点就在这个体制化当中彻底沉沦下去了。他决心从这个体制当中挣脱出去,所有的信念都放到了越狱当中。他坚定信念,不放弃希望,他可以坚持六年周周给政府写信申请修缮图书馆,可以每天偷偷挖隧道挖了十九年。这就是信念,这就是希望。
本片的导演应该还是个基督徒吧,在这个积极的故事当中,安迪手中一直握着一本圣经,安迪的自我拯救也带有着圣经的精神支柱。有心的朋友可以看到,典狱长翻开藏有石锤的圣经,那一页正好是“出埃及记”一章,摩西率领以色列人走出埃及的事迹,这种宗教典故不得不说为安迪的越狱行动又增加了恢弘而神圣的色彩。
对于瑞德的描写,我有不解的地方,多年的假释申请被拒后,他对安迪说他也希望自己有那么一天,但是他很无奈。他没有安迪那样的毅力与智慧,而且他已经在这里四十年了,他已经被体制化了,布鲁克斯就是个例子。所以他放弃了,再第三次的假释申请时,他对审判员很不礼貌,他对审判员说“无所谓了”,可就是这一次,而这一次审判员竟然通过了他的假释批准。这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在他放弃的时候给他批准了,导演在此处想表达的是什么?
电影的结尾是个很主旋律的美好的结局,远离城市的世外桃源般的海边仙境,安迪过着怡然自得的生活,对于这种积极向上的,完美的理想化,我觉得太过迎合大众,我觉得这种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更多的是出于对观众对票房的迎合。大众奔波生计之余喜欢花钱看到这样一部电影。我认为,这种规规矩矩的以大众口味为前提的电影是很难称得上经典的,顶多能成为一部有名气的电影。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