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甲骨文开始裁员,为何科技公司频现裁员?难道“科技泡沫”又要来了?
阿里,甲骨文,外企甲骨文开始裁员,为何科技公司频现裁员?难道“科技泡沫”又要来了?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甲骨文开始裁员,为何科技公司频现裁员?难道“科技泡沫”又要来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0 楔子
2019年5月7日上午,国际软件巨头甲骨文传来消息,其中国研发中心将进行裁员,首批裁员人数便达900人,占其中国区研发人员总数(1600人)的半数以上,7月执行第二批。据悉甲骨文中国研发中心也会在之后关闭。
伴随着甲骨文声势浩大的裁员大幕拉开,很多媒体又开始日常的发布起那些职场焦虑文,《警惕!中年危机》《世上没有铁饭碗,不要做了温水里的青蛙》《越追求稳定,越求而不得》
但我想说的是,这一次,你们全都错了。这件事,真轮不到什么中年危机人力成本上升。
最好的例子是,在甲骨文裁员后,很快就有各路公司去抢人
他们的简历在别的公司也很吃香
可见,中年危机和人力成本上升的理由,站不住脚。
这件事的真正原因,其实是甲骨文被阿里云降维打击了。背后反映的,则是外企的全面溃败。
01 方糖
甲骨文的故事,要从上世纪80年代说起。
伴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所掀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无数互联网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出。而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公司,不论是社交,还是电商,不管你做游戏也好,门户网站也罢,都有一个共同的需求。那就是需要数据库来存放自己的数据。
蓝色巨人IBM在1976年率先发表了关系数据库的论文,但因为研究人员大多是学术出身,最感兴趣的是理论,而不是推向市场的产品。下面的销售人员,又对最新理论缺乏了解。故错过了这个机遇。
而甲骨文的创始人埃里森在看见IBM论文后大受启发,先做出了商业化软件,并靠着这一点先发优势,以及强大的销售能力,占领了数据库市场。
在2010年时,甲骨文已抢到了超过一半以上的世界数据库市场份额,不但是数据库领域的绝对寡头,也是仅次于微软的世界第二大软件公司。
2012年全美富豪排名,埃里森以410亿美元的身价仅次于比尔盖茨和巴菲特。
某种程度上,埃里森和比尔盖茨,乔布斯这三个辍学创业,并很快身价百亿的富豪,构筑起了国人对于美国梦的最早理解。
而甲骨文和微软,宝洁这批外企巨头,早年进入中国市场时,自然也是大杀特杀。甲骨文一度是各路银行,金融机构,大国企的标配。
甚至在横扫市场之外,连他们的工作环境,都令国人趋之若鹜。
(笔挺的西装,明亮的写字楼,豪华的办公间,超高的薪酬,外企塑造了国人最早的职场乌托邦)
甚至有人回忆到:她小时候,妈妈在某个知名外企工作,周末她跟着去加班,觉得公司简直太梦幻了。她始终记得那擦得一尘不染的玻璃门,同事们优雅的谈吐和衣着,还有圣诞节公司会布置的各种装饰品。她最爱的是去茶水间吃方糖,因为家里没有。
直到二十年后,她都能回忆起,当年茶水间方糖的味道。
不要笑,当年大部分中国企业的办公室,还是桌子上面盖玻璃板的画风,连方糖都是稀罕玩意,更别说茶水间无限供应方糖这种梦幻的设定了。
(90年代办公室画风)
那是外企最辉煌,犹如方糖般甜蜜的年代。
02 青萍
但就在外企最辉煌最如日中天的时候,一些事情开始出现转机。
1998年,耶鲁毕业的投行精英蔡崇信放下七十万美元的年薪,千里迢迢跑来马云这里拿每月500的工资。当时的阿里巴巴只能用“一片荒芜”来形容,别说没有制度、标准,就连最简单的公司登记都没有,蔡崇信到了之后,先帮马云注册了公司,随后把阿里巴巴的员工集合在一起,在湿热的夏夜里,拿着一块小白板,挥汗如雨地从最基本的“股份”、“股东权益”开始教起,接着又帮创始的“十八罗汉”,拟了十八份完全符合国际惯例的股份合同,叫马云和十八罗汉签字画押。
很多人都觉得阿里巴巴是草头团队,其实不是的~他们在创始之初,就拥有了国际级别的股权构架和视野。他们的成功固然有时代因素,也和自身的强竞争力不无关系。
但有意思的是,谈起阿里的成功,大家都能说出个大致原因
可当年的投行精英蔡崇信为什么千里迢迢跑来找了马云,却没有人能给出一个服众的答案,大家讨论半天也想不出为什么,最后只能一致认定为~
也许这无与伦比的忽悠能力才是马老师真正的必杀技~~~
恐怖的是,十年后,2008年。
马云的大忽悠术,又一次奏效了,这一次的人,是王坚博士,时任微软亚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2008年,飞速增长中的阿里巴巴,出现了一个非常尴尬的问题。
他们的用户。。。太多了~
可能没有人能想象,永远追求用户增长的互联网公司,居然会为用户过多而头疼。但事实是,当时的阿里,就面临着这个囧境。淘宝因为涉及海量商品和图片,以及超高频率的搜索次数,数据方面的需求无比庞大。甚至在2008年时,工程师发现,每天八点到九点半之间,服务器的处理器使用率都会飙升到 98%。离爆棚就差两个百分点。
更要命的是,这个问题,花钱也解决不了。为什么?因为当时的服务器用的是老外的,而老外们也没见过这样庞大的数据量。
2008年,即便中国已经加入 WTO,许多产品出口海外,但在科技领域仍然是个标准的“三无”国家:没有自己的操作系统,没有自己的芯片,也没有自己的计算力系统。
购买国外产品,是所有企业的唯一选择。BAT也不例外
而当时的国外科技产品,大家总结为“IOE”
I(IBM,服务器提供商,他们提供的服务器俗称“小型机”)
O(Oracle,数据库提供商,他们的软件是著名的“甲骨文商业数据库”)
E(EMC,存储设备提供商,他们提供的是“集中式存储”)。
当年许多中国互联网公司,总结一下就是,前台的网页设计抄的国外,中间的商业模式搬运的国外,后台的数据库直接用的国外。
手机和汽车行业,这个问题也同样泛滥,芯片是高通的,屏幕是三星的,摄像头是索尼的,自己弄个几十块的外壳,再找工厂组装起来贴上牌,手机就成了自己的。
(在当时的高科技产业里,中国只能吃到最低端的部分)
自主研发技术在当时,还是一个非常遥远的词汇,大家更多的把力气集中在砸广告,铺销售,拉客户上。
阿里的数据库,就用的是甲骨文。
但照搬国外的老路子,在2008年,终于走到了尽头。
从2006年和2007年开始,业务快速增长的阿里开始面临世界级难题——数据库太大。2008年,阿里已经拥有全球最大的Oracle集群。达到了20个节点,对比之下,亚马逊美国还只是17个节点。
上一篇:博越比起RX5怎么样?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