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临习颜真卿《麻姑仙坛记》?
麻姑,拓本,图为如何临习颜真卿《麻姑仙坛记》?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如何临习颜真卿《麻姑仙坛记》?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颜真卿《麻姑仙坛记》是颜真卿晚年代表作,全篇9oo余字,结构外紧内松,宽博厚重,有篆籀笔意。
这里作几个单字结构的例字分析:
一,笔画繁多的字,字形偏大,笔画较细,结体紧密如"郁″字。
二,笔画少的字,笔画写得较粗,结构宽博如"之″字。
三,左右同形的字要有变化,左小右大,左低右高。如"竹"字。
四,斜中求正的字如"方"字。
五,"也″字竖弯钩尽量外展,以显外紧内松特征。
六,"向″字左竖钩和右竖钩相向呈孤形。也是体现"外拓″风格。
七,"沙″字三点水活泼,右边少字二点尽量外靠,凝重生动,长撇和左边三点水形成穿插关系。
八,"于″字整个字上紧下松,左低右高,动感十足。
九,"得"字右边竖钩往外靠,是为了突出中宫舒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很高兴回答有关颜真卿《麻姑山仙坛记》的问题。我将从麻姑山仙坛记的概况、历代评价、艺术特点和临习指要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讲解:
(注:下图为笔者《麻姑山仙坛记》临摹示范)
一、《麻姑山仙坛记》概况
《麻姑山仙坛记》全称《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是颜真卿出任抚州刺史时,路过江西临川,游麻姑山的一篇游记。唐代宗大历六年(公元771年)镌立,原碑立于江西临川,明代为雷火所毁。王壮弘先生在《增补校碑随笔》中以此事质疑麻姑仙坛记为木刻而非石刻。此碑整体特色庄严雄厚,为颜真卿楷书代表作之一,对中国书法艺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均产生了重要而积极的影响。现存故宫博物院本和上海博物馆本。
(注:下图为《麻姑山仙坛记》明翻刻明拓本)
二、历代评价
颜真卿《麻姑山仙坛记》自宋以来,历代评价甚高。这里仅将有代表性的数条评论罗列如下:
1、清代王澍在《虚舟题跋》中说:“盖已退笔,因势而用之,转益劲健,进乎自然,此其所以神也。”
(注:下图为笔者《麻姑山仙坛记》临摹示范)
2、宋代朱长文在《续书断》中说:“观《仙坛记》则秀颖超举,象其志气之妙。”
3、清代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说:“麻姑坛握拳透爪,乃是鲁公得意之笔,所谓‘字外出力中藏棱’,鲁公诸碑,当以为第一也。”
(注:下图为《麻姑山仙坛记》明翻刻明拓本)
三、艺术特点
1、笔法上,篆籀用笔,笔画圆转而丰满,主笔极富韧性。体现出朴茂雄壮的艺术特色。
2、章法上,单字满格书写,笔势舒展,整体风格郁勃开张。
(注:下图为笔者《麻姑山仙坛记》临摹示范)
3、间架结构平整宽博,表现在横画摒弃了左低右高的趋势。间架结构平正宽博。
4、笔画之间粗细对比趋于平缓,体现出古淡自然的艺术风貌。
(注:下图为《麻姑山仙坛记》明翻刻明拓本)
四、临习指要
1、初学《麻姑山仙坛记》应按照拓本原大逐字对临,待笔法稳定后,再放大临习,在临写过程中最忌主观臆断人为修正,作为初学者,临习中奇正倚侧之态,均须尽可能趋近原碑,切忌切忌。
(注:下图为笔者《麻姑山仙坛记》临摹示范)
2、初学《麻姑山仙坛记》用笔使用兼毫为宜,悬肘活腕,中锋用笔,迟送涩进,间学一些篆书对体会《麻姑山仙坛记》的笔法很有帮助。
(注:下图为《麻姑山仙坛记》明翻刻明拓本)
3、《麻姑山仙坛记》由于风化或拓墨的原因,多有笔画漫漶之字,初学者应首先选学较清晰的字,待有一定基础后,再全碑通临。
(注:下图为笔者《麻姑山仙坛记》临摹示范)
4、《麻姑山仙坛记》虽看似古拙平整,其实个性及其鲜明,千姿百态,变幻无常,初学者最忌字字“千人一面、整齐划一”。
(注:下图为《麻姑山仙坛记》明翻刻明拓本)
5、勤礼出土较晚,现在市面上各种版本都行,但首先一定要原碑拓片,还要注意有的出版社编辑水平极低,在页面裁切上会把过长的笔画裁去一点儿,这样的绝对不要。
6、在学习颜真卿《麻姑山仙坛记》的同时,应尽可能涉猎一些古文字学知识,对于深入理解颜真卿字形结构和演变过程极有帮助。
(注:下图为《麻姑山仙坛记》宋拓本)
7、学习《麻姑山仙坛记》只是单字临得像是不够的,行气章法不似,也不是颜字。初学者应注意字间距,行间距,临习力求做到尽可能一致。
8、待《麻姑山仙坛记》有一定基础后,应涉猎颜真卿楷书《自书告身》、进而学习行书《祭侄文稿》等墨迹本,不要简单认为碑刻学好了,就万事大吉,请记住,书法学习不通墨法,永远不能登堂入室。
以上为笔者多年学习的心得体会,内容均为原创,转载请注明“头巾百合”,为防止剽窃,特贴出笔者悟空主页、《麻姑山仙坛记》宋拓本和明拓本照片立此存照。
抛砖引玉,还请广大书友批评指正。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谭延闿和华世奎都是书法大家,他们临的颜真卿的《麻姑仙坛记》,可以说是各有特点,在传统的基础上都融入了自己的个性,这在他们二位的书法作品中都有显现。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