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对目前国内教育和国外教育有什么看法?为什么?
学生,素质教育,教师对目前国内教育和国外教育有什么看法?为什么?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对目前国内教育和国外教育有什么看法?为什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对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进步的意义至关重大。一个重视教育的民族必定会成为强大的民族,一个重视教育的国家必定会成为高度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
先说说我国的教育。这些年来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教育,一系列教育改革逐步推行,素质教育发展有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是素质教育还没有取得质的进步。尽管课标设置趋于科学合理,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但是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许多地方素质教育只是喊喊口号、做做样子,唯文化课成绩论英雄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观。课程开设不全,音体美、思想政治课、文化素养课等素质教育课程得不到重视;学生课业负担重,繁重的学习任务影响了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发展和创造力发展,甚至影响了身心健康发展。据最近媒体报道,我国高中阶段近视率达到了80%以上。另外,孩子们的理想信念、思想素质、身体素质、行为习惯的培养也缺乏手段,值得深思。二是尊师风气还没有在全社会形成。由于信息时代媒体传播的普遍性、快速性,择校问题、教师补课、体罚学生等少数极端事件被放大,教师这个群体有时候无端被放在了一些人的对立面,管理学生稍有不当甚至在学生出事教师却没有任何过错的情况下,动辄被投诉、被问责。当然,还有体制等其他方面的原因,使得大部分中小学教师工作任务繁重、工作时间长、工作压力大、甚至社会地位较低。有媒体说,目前教育最大的困局是把老师当学生管,把学生当祖宗供。这句话在当前是有一些现实支撑的,教育缺乏有效的惩治手段、教师的责任被无限放大、教师不敢管学生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教师一旦寒了心,工作效率、教育质量就可想而知了。三是重教措施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从工资方面来说,中小学教师工资普遍偏低,晋职称受论文、成果、荣誉、名额(有些地方退二进一,多年没有晋升职称名额)等方面的限制太多,导致教师积极性不高。从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来说,由于教师行业的收入不高、工作量大、压力和责任大、社会认可度不高等原因,导致一些智商高、能力强、学历高的高端人才不愿意进入中小学教师队伍。我国师范类院校鲜有跻身顶尖学校行列的,高素质高考学生很少有选择师范类院校的,就是一个明显的问题。而一些大中专师范类学校在生源紧张的情况下,不断降低招生标准,致使部分学习成绩不好、综合素质不高的中学生以“3+2”等模式成为师范生(当然也不乏一些立志献身教育事业的高素质学生),成为未来的人民教师或教育工作者,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难以保障。教育事业要得到快速发展的一个表现是教师行业有着很高的社会地位和相应的经济收入,大部分素质高的人都向往教师行业。如此,才能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另外,基层教师队伍人员不足也是一个问题,尤其是许多农村小学两个人教一个班或三个人教两个班,每人都得代几门学科,加上备课、批改作业、各种迎查、各种素质提升培训考试、家访、为晋职称写论文出成果等等,压的人喘不过气来,教育教学质量难免不受影响。
再说说发达国家的教育。一是许多发达国家教师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是很高的,保障了教师队伍优中选优、人才济济。二是发达国家对人才的培养也是格外重视,比较科学。如,日本从小学幼儿园抓起,注重培养下一代的自理能力、独立能力、适应能力、文明礼仪、理想信念;欧美国家不唯文化课成绩是举,注重从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能力、综合素质,等等。难怪,我们的孩子小时候绝大部分听话认学,文化成绩高,长大后比起发达国家的学生却缺乏创造力和研究能力。
所幸,最近中央及一些地方相继出台了一些改善教师待遇、特别是倾向于农村教师的优惠政策,加大了职称评聘制度改革、高考制度改革力度,对于提高教师队伍积极性、提高教育质量必定是个很大的促进。期待我国的教育事业早日走上科学发展之路!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好像这个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一个叫中国,一个叫外国,这种比较本身就是不合理的。
我们现在所说到的外国更多指的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他们更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学习方式也更加开放。国内则更注重方法,技巧,最后体现在考试成绩上。
这也大概是多数人的固有形象,但是孰好孰坏,也不是一句话能下结论的。如果前者有绝对的优势,那么国内为什么不采取呢,知道好而不采用,我相信国人不会那么傻。
例子1,有个视频,国内初中生很容易解出一元二次方程,国外老师算半天。国内中上学生出国变学霸。英国引进上海数学教材。这些说明国内教育起码在某些方面是有优势的。
例子2,我大学有一门课程叫《微波技术基础》,要读懂国内的教材还是比较吃力的,书中的内容比较简练,很多知识点一带而过,对自学的人不太友好,学生的起点要求较高。但是国外教材相对讲的比较细致,深入浅出,虽然厚度是前者的一倍,理解起来更容易一些,当然理解的更透彻。前者你很难吃透,更多的是记一些结论,方便应试,考完试很容易忘记,后者则可以让我们理解更深。
说明到了一定专业领域,我们做的还不够好。
例子3,看到一个清北的学霸发的帖子里的感慨(大致意思,具体记不清):国内最顶级学生到美国名校,在基础方面全面秒杀美国学生。但教授提出的开放性的问题(没有固定答案)解决思路受限,不如人家活跃,显得创造力不足。因为我们从小培养出来的习惯是找答案,思维有些固化。不是没有能力,而是不自觉的被身边的条条框框阉割了。
优劣分析:对发达国家而言,这种教育体系可以培养出绝对顶尖的人才,但是,学生的平均水平肯定不如国内。他们高福利,高科技含量的社会能养活大量的体力劳动者,专业技能者,像他们的农民、服务行业人员收入都比国内高。
如果国内也采取同样的方式,顶尖人才倒是培养出来了。没有成绩做参考,没有严格要求,对学生放任自流,但也很可能出现大量的不达标人才,这些人出现在社会,只能从事低收入没保障的工作。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