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陪伴唐朝走完一生的吐蕃帝国到底是如何覆灭的呢?
吐蕃,松赞干布,唐朝陪伴唐朝走完一生的吐蕃帝国到底是如何覆灭的呢?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吐蕃帝国与唐朝几乎是一起兴盛,一起消亡
吐蕃是隋唐时期活跃在青藏高原的部族,公元6世纪左右,青藏高原上开始出现零星的奴隶制政权,松赞干布在前人的基础上一统各部,建立了统一的奴隶制吐蕃帝国并开始展现出向外扩张的倾向,此时的唐朝在李世民的领导下也走向盛世,二者冲突不断,经过数次和亲与战争后,吐蕃在公元8世纪中期达到极盛并一度攻入长安,占领了唐朝的安西都护府
然而不断的战争使得吐蕃国力衰落,内部矛盾激化,而后,吐蕃开始衰落直到灭亡
8世纪末叶以后,吐蕃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日趋激化。王室内部互相争夺,使吐蕃陷于割裂。848年(大中二年),沙州人张议潮发动起义,攻取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等十州并归附唐朝可以看作是吐蕃崩溃的开始,最后吐蕃分裂为阿里和拉萨两个王系,彼此奋战不断,最后,就没有了最后了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是棠棣,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
我分四部分详细讲解一下吐蕃:
一、吐蕃的起源
吐蕃是今天我国藏族的祖先,又是公元七至九世纪于青藏高原建立的受唐册封的古藏人的政权名。
早在新石器时代,青藏高原上就有人类居住。东汉时,诸多西羌部落,如越巂(gui)羌(即牦牛部)、发羌、唐旄羌等先后徙入今西藏地区,并逐渐同当地土著居民孟族融合。至隋时,在今西藏和青海西南等地分布着苏毗(在今藏北和青海西南)、羊同(在今藏西北)、女国(在今藏西、葱岭南)、附国(在今川西和西藏昌都地区)、牦牛部(在今西藏山南地区)等羌人部落和政权。其中,以牦牛部落建立的吐蕃政权实力最强。约在隋末唐初,吐蕃赞普(即国王)朗日论赞兼并了苏毗。
其子松赞干布即位后( 629—650 年在位),又征服了羊同,进而统一了西藏高原,定都逻些城(今拉萨)。贞观八年( 634),遣使与唐通好。十五年( 641),太宗以宗女文成公主出嫁赞普。自是唐蕃结甥舅之好,“和同为一家”。两百年间,新赞普继位,必得请唐天子“册命”,否则就不是名正言顺的君王。
然而,吐蕃在接受唐朝册封的同时,并未稍减向外扩张的势头,不仅破灭与其接壤的诸羌胡政权,而且入侵唐朝边州和羁縻(mi)府州。
二、吐蕃与大唐的战与和
公元7世纪30年代,松赞干布治理下的吐蕃已是一个统一强盛的王朝,而 “天可汗” 唐太宗君临的唐朝也正处于威震海内的鼎盛时期。 两大雄主在位时, 唐蕃关系以和好为基础, 并因文成公主的和亲得到迅速发展。 但是, 唐太宗和松赞干布相继逝世后, 从永徽元年至长庆元年(650-821)的170年间,两大帝国却以斗争为主。除了边界磨擦频仍外,其斗争主要集中在吐谷浑、西域之安西四镇、南诏和河陇之地。
高宗龙朔三年( 663),吐蕃发兵大破吐谷浑,吐谷浑王慕容诺曷钵与弘化公主(唐宗女,诺曷钵妻)引残部遁走凉州。咸亨元年( 670),大非川(今青海共和县切吉平原)一战,唐军大败,吐蕃“遂灭吐谷浑”,并进而攻占唐以党项等羌所置羁縻州三十和龟兹拨换城(又称威戎城,即今新疆阿克苏),致使唐“安西四镇并废”。由于不断对外侵伐,吐蕃版图日益壮阔,至永隆元年( 680),“东与凉、松、茂、嶲等州相接,南至婆罗门,西又攻陷龟兹、疏勒四镇,北抵突厥,地方万余里,汉、魏以来,西戎之盛,未之有也。”
“安史之乱”中,朝廷尽征河西、陇右、朔方诸镇兵入靖国难。
因此,乾元( 758—759)以后,吐蕃乘唐西北边防无备,遂攻占唐凤翔以西、邠州以北数十州之地。乃至广德元年( 763)一度攻入长安。建中四年( 783),双方约和, 于清水会盟中正式划界: 泾州以西至弹筝峡西口, 陇州西至清水县,凤州西至同谷县,剑南西山、大渡河东,为唐界;兰、渭、原、会四州为吐蕃守镇;西至临洮、东至成州,抵剑南西界磨些诸蛮、大渡河西南,为吐蕃界。又在黄河以北、故新泉军以北至大碛、以南至贺兰山骆驼岭置“闲田”,作为唐蕃在北段边界和缓冲地。简言之,这条唐、蕃新界,基本上是南北走向,即北起贺兰山以北,沿贺兰山南行,经六盘山和今甘肃清水、成县,再西南至大渡河,东为大唐,西则吐蕃。
唐、蕃新界划分,表明吐蕃民族的分布,早已超越了其初兴时的青藏高原的局限,不仅拥有唐前期的西域地区,而且扩张到唐帝国的关内道到剑南西川一带。
晚唐时期,吐蕃内讧势衰,唐朝乘机收复了河西陇右的一些“陷蕃百余年”的失地。但其昌盛时北徙东迁的吐蕃居民并没有完全返归故土,如今甘肃天祝县的藏胞自称“蕃蕃”,疑即唐代吐蕃民族之余绪。
三、吐蕃与吐谷浑
吐谷浑原为鲜卑慕容部的一支,西晋初年,游牧于今辽宁锦县西北一带。约在西晋武帝太康四至十年( 283—289),酋长吐谷浑因与弟慕容廆争牧场结怨,遂愤而率部千余家西走。初徙今内蒙阴山地区,“永嘉之乱”时(291—306),“始度陇而西,其后子孙据有西零(今青海西宁)已西甘松之界(即今甘南一带), 极乎白兰数千里(今青海都兰一带)”。
其孙叶延时, “自谓‘曾祖奕洛韩(即慕容涉归)始封昌黎公,吾为公孙之子,案礼公孙之子得以王父字为氏’;遂以吐谷浑为氏焉”。自是吐谷浑既为族称,亦为政权称号。叶延六传至阿豺时( 417—426 年在位),“兼并羌狄,号为强国”。阿豺又九传至夸吕( 535—591 年在位),“始称可汗”,“地兼鄯善、且末”,建都伏俟城。
大约在夸吕时,以鲜卑和诸羌为主体,综合境内其他民族,基本上形成了吐谷浑民族。 隋开皇十一年( 591),夸吕卒,子世伏、伏允先后继立,并复以慕容为姓。炀帝以吐谷浑阻遏西域通道,遂于大业五年( 609)的西巡中,一举击破吐谷浑,伏允遁走党项,“部落来降者十余万口”,“其故地皆空”。
于是吐谷浑民族分布地“自西平临羌城(今青海湟源东南)以西,且末以东,祁连(今祁连山)以南,雪山(今阿尼玛卿山)以北,东西四千里,南北二千里,皆为隋有。置郡县镇戍,发天下轻罪徙居之”。 吐谷浑亡国不久,就值隋末大乱,慕容伏允乘机复国,“悉收故地”。唐建立后,伏允一面贡使不绝,一面连年内寇。
上一篇:柳州这个男子好"执着" 两次在同一地点盗同一辆车, 你怎么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