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陪伴唐朝走完一生的吐蕃帝国到底是如何覆灭的呢?
吐蕃,松赞干布,唐朝陪伴唐朝走完一生的吐蕃帝国到底是如何覆灭的呢?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感谢尚可网官方邀请!吐蕃亡于内乱。
下面先给大家列出吐蕃赞普世系单:
一、松赞干布赞普(公元629年--650年)
二、弃芒论芒赞赞普(公元650年--679年)
三、弃都松赞普(公元679年--704年)
四、弃迭祖赞赞普(公元704年--755年)
五、乞立赞赞普(公元755年--797年)
六、牟尼赞赞普(公元797年--804年)
七、弃猎松赞赞普(公元804年--817年)
八、弃足德赞赞普(公元817年--838年)
九、达磨赞普(公元838年--842年)
历九世,存国二百一十三年。吐蕃建国时正是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三年,亡国时正是唐武宗李炎会昌二年。
通过史料我们发现,吐蕃在总体上对唐王朝形成军事上压制。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安史之变”中攻陷长安,另一次就是唐德宗年间攻陷了唐王朝的北庭、安西都护府,控制了塔里木盆地和天山南北路。
吐蕃长期对唐朝进行的掠夺性战争,使吐蕃的军事贵族集积了大量财富和人口,而自由民这个阶层的经济却大大衰落下来。这样,吐蕃社会的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就尖锐起来。宗教是吐蕃统治阶级用来缓和阶级矛盾的工具,这时吐蕃社会的宗教信仰也发生了变化。吐蕃有它们的原始宗教,称为本教。到了乞立赞赞普时期,“大兴佛法,寺院林立,慈悲为念,冀脱轮回”。佛教开始在吐蕃兴盛起来,本都地位受到严重冲击。从此以后,佛教僧侣在吐蕃政权里开始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史称“国之大事,必以桑门(僧侣)参决”。
公元842年(唐武宗会昌二年),吐蕃达磨赞普死,因为他没有儿子,王后綝氏就册立兄子乞离胡为赞普,吐蕃大乱。在吐蕃占领的唐王朝河陇地区,吐蕃赞普同姓大臣论恐热拥兵二十万,进攻吐蕃异姓大臣鄯州节度使尚婢婢,双方开始连年混战。同时,在吐蕃本部,吐蕃的农民、牧民和奴隶,也开始挣脱枷锁,举行起义,天下大乱起来。这场由底层人民发起的起义持续了九年之久,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是强大的吐蕃政权,却也从此土崩瓦解了。吐蕃本部分裂成四个政权,一个是阿里王系,在今天的后藏;一个是亚泽王系,也在后藏地区;一个是亚陇觉阿王系,在山南地区;一个是拉萨王系,在前藏拉萨。
到了五代时,“吐蕃已微弱,回纥、党项诸羌夷分侵其地,而不有其人民”。到了北宋时,“其国衰弱,种族分散,大者数千家,小者百十家,无复统一矣。”至此,终于彻底衰落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松赞干布,13岁亲政,被认为是吐蕃王朝的立国者,传到第六代赤松德赞时,吐蕃王朝走向衰落。
因为唐朝与吐蕃的长期战争,吐蕃的内部矛盾加剧。奸臣当道、朝政腐败、频繁征兵,加上连连灾荒,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第六代赞普赤松德赞去世后,吐蕃又坚持了四代赞普,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到终究没能挽回朝政崩溃的局面。
赤松德赞晚年,朝政腐坏,他去世后长子牟尼赞普继位。面对错综复杂的内部矛盾(王族与外族,母族与后族,内臣与外臣,反佛势力),牟尼赞普效仿父祖继续崇佛政策。
他曾下令让民众向寺院布施财物,但是有人捐金银财宝,有人捐布匹棉衣,甚至有人捐破布烂衣,牟尼赞普对此感到意外,他的臣民信仰为何如此不统一。大臣告诉他,这是因为贫困者没有物资可以捐赠。
牟尼为此三次下令平均财富,结果还是富者富,贫者贫,没有成效。他不得其解,于是请教高僧,得到的回答是“前世的因,造成今世的果”,没有办法改变。牟尼本想通过一系列政令缓解国内的矛盾,没想到适得其反,因为这些政令损害了部分贵族的利益,尤其是其母族蔡邦氏,结果内部政治斗争反而激化。牟尼执政才一年多,就被其母准备的有毒食物毒死。
他没有子嗣,二弟又因为杀人罪被流放,王位之争十分激烈,一时间政局不稳,大臣们、皇亲国戚内斗严重,最后在王室供养的高僧协助下,牟尼的幼弟牟汝赞普继位,并且逐渐稳定了朝政,继续崇佛政策。
除了一如既往的尊重和供养僧侣,这回还多了一条,要选择有德行的高僧协助年幼的赞普学习佛法和治理朝政,这打开了僧侣参与朝政的大门。从贵族到平民,人人都要学习佛法,这也是淡化了他们争权夺利的心思,教化人民减少反抗斗争。僧侣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新立王妃或者任命大臣,他们都要盟誓永远信奉佛法。这一时期佛教也成了稳定统治的思想工具。
僧人成为掌政大臣,其职权已在大论之上,大论相当于宰相。这些人对赞普与大臣们,大臣们之间的矛盾起到了缓和作用。赞普非常高兴,对佛僧更加信任和宠信,各种优待。翻译了大量佛经,也出现了藏族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文字改革。
第八代赞普牟汝维持了十八年的统治,他去世后,因为长子出家,二子三子早夭,四子喜邪恶行,不能为王,所以幼子(五子)继承王位,是为墀祖赞普,因为喜爱留两条长辫子,又被人们称为辫子国王。
他统治了二十多年,吐蕃崇佛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社会矛盾加剧,在反佛势力的支持下,他被奸臣勒死。
对佛僧崇拜到什么地步呢?他不是有两条大辫子嘛,在辫子上绑上长丝带,每次议事,把丝带铺在僧座上,让佛僧坐在上面,以示对僧人的尊敬,他把佛僧放在比赞普还高的位置,建造的“九层神殿”,上面六层都是佛僧所用,下面三层是王臣居住。
原本“三户养一僧”,他变成“七户养一僧”,加重了民众的负担,加剧了寺院与贵族的矛盾。到后来,辫子国王还制定法律来抑制民众对僧人的不满,恶意手指僧人,断其手指,恶目对僧人,挖其眼。社会矛盾危机加剧。
这一时期,是历代赞普中,建立寺院与神殿最多的时候。同样翻译了大量佛经。与唐朝主和也是辫子国王的政策,他积极向唐朝学习,促成了“长庆会盟”,结束了双方长期对峙的军事局面,甥舅和好,断了好战分子邀功发财之道。
赞普极度推崇佛法,威胁了一些权贵和大臣的利益,一场反佛计划也在酝酿中。一个叫韦达纳坚的大臣贿赂女巫和占卜者,谎称如果赞普不流放长兄(已出家),佛法将遭到毁灭。赞普没有察觉其意,流放了哥哥,结果哥哥中途被杀。韦达纳坚等人的做法就是要慢慢除掉赞普身边的人,他们接着又放出流言王妃与高僧有染,王妃蒙冤,羞愤自杀。高僧知道如果他死了,赞普自身难保,于是躲了起来,可是还是被杀害了。
上一篇:柳州这个男子好"执着" 两次在同一地点盗同一辆车, 你怎么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