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你怎样看待“读书无用论”?
自己的,的人,知识你怎样看待“读书无用论”?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因大学扩招,很多毕业生,找不到相应的工作,学生,家长都以为这句话在当今社会己经过失,不灵了。
\"书中自黄金房,书中自有颜如玉\"是古代对科举考生一句励志的名言。古代的科举不知道比现在的高考难多少倍,比考上一流大学(原985)还难,一流大学(原985)名校的录取率大约为2%左右。现在简单介绍科举。古代科举分三等,童试,清代省学政(省教育厅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招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者为秀才(生员),秀才参加乡试,合格者为举人,乡试为省级考试,考试地点为省城(包括京城,每三年一次,主考官由皇帝委派,第一名为解元,举人去京城赶考,参加每三年一次的会试,会试为家级考试,取三百名贡士,第一名为会元,然后参加殿试排名,殿试由皇帝或者由皇帝委派的大臣主考,分三甲,一甲为前三名,分别赐\"进士及第\",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为若干名,赐\"进土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土出身\",三者通称进士,一甲马上封官,状元六品相当于正厅级,探花和榜眼从六品相当于副厅级,二甲和三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毕业后到地方为官,七品县令(长),举人在国家需要时,一般在新朝开始时,需要大量新官员,也可封七品县令,但地点一般为经济不发达边远地区,举人还可封一个县的教谕,协助县令主管一个县的教育,相当于县教育局长。大部分举人,秀才在本地开私熟。乡试和会试每三年一次,当国急需用人时,考试可在三年之间举办一次,称为恩科。根据相关资料,举人,进士每个省是有配额的,清朝时期在广西乡试举人的指标大约是四十人\",进士指标为2到3人,可理解为在清朝时段,广西每年出一名进士,实际上广西每年出两名进士,因为恩科和朝廷多给广西配额。由此可见古代的科举是多么的艰难和荣耀,很多寒门就是通过科举使自己和后代进入上流社会,清朝广西桂林籍官员陈宏谋通过科举进入上流社会,官致宰相,而孙子陈继昌科举\"三元及弟\",乡试,会试,殿试均为第一名,名扬神州,官致江苏巡抚,相当于现在省委书记。古人把科举称之为考功名,只要考取进士,金钱美女都有了,所以\"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房\"。
“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名言就与乡试有关,说是乡试后,为合格者举人祝贺,举行宴会,桂州(林)州(市)长兼广西监狱长王正功在宴会上作了一首诗,\"桂林山水甲天下\"是其中一句。此句刻在桂林独秀峰山脚,桂林静江王府在清朝是贡院(乡试考试院),现己恢复部分考房,重现当时乡试情景。
上个世纪八十,九十年代高考可一考定音,只要考取学校,国家包分配,管工作,很多人的命运就发生改变,不过当时的高考录取率很低,本人1980年高考,录取率为7%,录取人数27万,含本科,专科,中专,中技,当时能考上中专,自己家人不但有光,连老师,学校也有光,成为其它同校学生的楷模。而现在呢,每年招生700万,录取率70%以上,大学生还值钱?毕业就失业,这是正常现象,但老百姓并不知道,从表象上看读书无用,的确是这样。高考考不上“双一流”(原211)学校,就业比较困难,“双一流”在中国137所,学生人数41万左右,录取率为5%,一流大学(原985)名校42所,招生人数12万左右,录取率为2%,寒门子弟只有考入一流大学(原985)名校,就能进入中产阶层,就读入非“双一流”大学,未来,前途就很说。当然对读书人来说还有一条路,就是\"工科十外语\"复合性人材,因外企要这类人材,\"一带一路需要这类人材\",只要努力读书,方向正确,\"书中自要不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房\"。不过还要记住\"方向不对,努力白费\"。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读书有没有用,这是一种观点,也可以选择,但是不需要辩论。
时间会惩罚那些投机取巧的人,如果暂时没有,那一定是正在路上!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是一个愚蠢的论断,就像吃饭无用论一样,书是精神食粮,是人皆有精神,有精神就有精神需要,就像你有身体,就有身体需要一样简单,书是脑力劳动的产物,生产精神粮食,而大米是体力劳动的产物,两者都是人类劳动的成果,互为人类的需要,一个有着高贵需求的人都会将目光投向书藉,并且是优秀的书籍,从中汲取精神营养。一个优秀的人会写出优秀的作品,一个伟大的人他会写出伟大的作品。
人类的物质生产力在今天已经高度发展,人类进入新的高度文明,人类的文化生产力也将随之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只要和平且太平,离开文化是成不了盛世的,所谓太平是人民安居乐业,衣食无忧,所谓盛世必须文化兴,科技兴,没有文化对心灵的滋养,太平就不会长久,没有科技太平就难以发展。
当今世界已近太平,穷兵黩武是逆历史潮流而动,好死不如赖活,上天好生,穷兵必输,黩武必败。兴文必胜,兴科技必将成就人类新的未来。
自古有文必有武,有人会问为什么兴文就不能武,原因很简单,武字两个字的组合"止"与"戈"的结合,是会意字,意思就是阻止战争的意思,这就是文字的力量,你们可以想象一下将这样的文字写成文章,写成书籍,那将是怎样一种力量,怎样一种智慧!
总结一下,读书无用论是错误的,书是人类的精神粮食,与物质粮食互为人类的产物,互为人类的需要,人类的兴旺发达需要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时代也在呼唤人文生产力的兴盛,最后,文字中蕴含有巨大的力量,蕴含高超的智慧。
人文兴,则民族兴,时代兴,时代呼唤人类的精华繁衍,遍地精神食粮,人类造访。
写于井冈山龙江书院4月24日上午11时
上一篇: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先生的《白眉大侠》中有小五义、小七杰,具体是指哪些人?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