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老子说的“道”是什么,是宇宙的本原,还是万物的规律?
老子,万物,规律老子说的“道”是什么,是宇宙的本原,还是万物的规律?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致虚极,守静笃
佛教认为:人只有保持一颗平常心,才能成佛。这佛不是人们心目中的那种意义的佛。他们是完成了自身进化的人,他们只是在进化程度上高于常人。他们仍然会死去。
前面说过,人体是一个高度自动化的能量耗散系统,他对外界的刺激的反应都是自动的。其他动物也一样,只是由于他们从界获得能量的能力低下,只能获得自己生存所必须的那一部分能量,这就决定了其它动物不可能产生超出其正常生存以外的多余的且是有害的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而人类却不一样,人类的进化程度最高,他的可利用能量也最多,不仅能保证自身的正常的生理活动的需要,而且还产生了剩余,人们在对世界一星半点认知能力(同样是由于多余的能量造成的)的鼓动下,在有更多可利用能量的基础上,对外部刺激产生了非自己身体自动感应的自以为是的反应(各种情欲)。这种不正确的反应反过来又影响机体各项生理机能的正常运行,从而降低人体从外界获得能量的能力,阻碍人体完成进化过程。
如何才能不对外界的刺激产生错误的反应呢?佛教有这样的话,“事来则应,事去则空”,“竹影扫阶尘不动,雁过寒潭不留影”。说的都是人们要理智的对待世俗的各种事务和各种纷扰。保证机体始终处于一个最佳的能量摄取状态,从而为进化奠定基础。
老子的教导更进一步,他要人们“致虚极,守静笃”“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说的都是要虚静、柔弱,以减少人们主观的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老子看到人们之所以心不静,神不安,是由于有了知识,其实知识本身没有过错,知识是道的规律性的反应。但由于人们进化程度的差异(实际是受外欲蒙蔽程度的高低差异),对道的理解也就是对知识的运用还不够高明,因此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错误的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这包括超出正常生理需求之外的奢欲和所有不健康的心理如嫉妒、迷信、自私、愚昧等。所以老子要求人们要无知无欲,“绝学无忧”。那么虚静之后会有什么成果呢?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从事于用世之学,情欲一天一天增加,而修养道德,情欲则一天一天减少。减损又减损,渐至于无为的境地。渐至于无为的境地,就没有什么事情不能为了。为什么无为反而能无不为?让我们来看一下其中的奥秘。
首先,当情欲一天一天减损以至于无的状态的时候,人体各项生理功能就会发挥至最佳状态,使能量的摄取效率大大提高;另一方面,由于没有七情六欲耗散能量,能量就会在体内得以积蓄,量的积累最终引起质的变化,这时人对世界和自身的理解就会由此而上一个新的台阶。达到“涤除玄览”的境界,“玄览”就是览玄,玄就是道,是万物运行的规律。这是人类进化的第一步。
老子看到人们只有在婴儿时期才能做到虚极静笃的状态,因为婴儿刚来到这个世界上,对世界没有任何认识,属于无知无欲的状态,因此老子提倡人们要象婴儿一样:“含德之厚,比于赤子。。。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峻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老子还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老子劝告人们要专气致柔精神内守而不为外物所动,达到至静至和境地,才能象婴儿一样,自身能量才能得以积蓄,这样就能做到“涤除玄览,明白四达”。对自身和道的理解上一个新台阶。老子又进一步要人们“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只有这样才能“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雄为强为刚,雌为弱为柔,也就是说人们要柔弱不要刚强。其实老子并不是要人们柔弱无能,相反,他的柔弱无为正是为了无所不为、无所不能。二十世纪初一位英国的科学家说老子是一位进化论者,可谓真正理解了老子的苦心。前面说过,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体都是一个能量耗散的结构,刚和强都是生命体处于一种体内能量从有用状态向无用状态过渡的状态。人类由于有了比其它动物多得多的能量。因此保证了在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可以保持刚和强的状态,比如人类可以在一年中的任何一天进行交配生育后代,而动物则不行。然而刚和强是耗费能量的状态,持久刚强意味着持久的耗费能量,身体可利用能量减少的最终结果只能是柔和弱,甚至死亡。老子清醒的看到这一点。所以他说要无为,软弱。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通过虚极静笃,人体自身能量得以积蓄,量的增加最终导致人体对自身和自然界更为清醒的认识。老子称其为玄览。玄就是道,玄鉴就是认识道的规律。道虽然不可言说,但人们可以通过自身的真切感受体会到它的存在,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有一种浑然一体而且不可分的东西,在天地形成之前就产生。它是多么寂静啊!多么空虚啊!它独立存在而不改变。它无所不到而又永不懈怠,可以作为生育天下万物的根本。我不知它的名字,称它为道,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大。大就运行不息,运行不息就达于遥远,达于遥远就返还。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处于四大之一。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
老子所体会的这个道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的,同时也是更高层次的理性经晶。老子达到虚极静笃之后,渐渐排除各种各样的情欲干扰,使得能量在体内得以聚集,他对世界的认知能力随之提高,最终,潜藏在万事万物之内的普遍的规律性--道,在老子心中“浊以静之,徐清。”慢慢地清晰起来。这个规律性,老子认为是超越语言的,无法说清楚。这在老子第一章中已有明述。虽然“道可道非常道”,但通过人体这样一个感受器却完全可以体验得到,并且“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也明确说出自已是依据这个道认识万物的本始的。“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那么老子所体会的道究竟是什么呢?老子是伟大的思想家,他考察了宇宙的形成过程,然后发现其规律,用他的规律来说明怎样做人,怎样治国。老子所发现的规律是什么样的呢?老子这样描述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段话的意思是:“道产生一个统一体(一),统一体分裂而产生阴阳二气(二),阴阳二气相互交合从而产生阴阳合体(三),这一阴阳合体本身两方面互相作用从而产生万物。万物背负阴而又抱阳,二气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说到这里,要解释一下中国古老的阴阳学说。古人在日常生活中看到太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运行在天上,其直接结果是造成了地上春去秋来、日夜更替。地球上的所有生命终年生活在这样一个随太阳运行而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必定要适应这样一个阴阳不断变化的现象,从而自身也具有阴阳(负阴而抱阳)的特征。 老子认为,既然人是禀受阴阳和气所生,就要遵照阴阳变化的规律,而这个规律就是道。人生活在大地上,大地是人类的母亲,老子通过其大智慧看到大地上道的运行规律;阴阳不断消长转化,从而化育万物。自身内部运行规律也密切符合这个规律,所以老子说:“人法地”。而大地上的阴阳变化是由于天上的太阳引起的,这可以用滋润万物的雨来说明;水由于太阳的热量作用蒸发上升(阳升)至一定高度后变冷凝结成水滴(阳极转阴)下降至地面(阴降)。接着进行下一个循环。还有一年的四季,一天的子午卯酉也都是由于太阳运行规律引起的。地上万物都因此而得以生长。所以老子进一步说:“地法天”。然而天是如何运行的呢?老子认为,天的运行是其内部的道即规律性使然。因此老子说:“天法道”。这种内部的规律性老子归纳为两个字:“自然”。也就是说道就是自然,自然就是道,二者是一致的。正因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老子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不可违逆自然的道。否则会带来危险。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