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有的人会讲究“落叶归根”?
落叶归根,家乡,叶落归根为什么有的人会讲究“落叶归根”?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中国古代一向有落叶归根的传统。
古代没有微信、视频、电话等通讯工具,也没有汽车、高铁、飞机等交通工具,也没有高速公路、马路等基础设施--出远门对普通人来讲,是风险很高的一件事,途中出点意外没办法通知家人、亲友,很可能就此天人永隔,再无相见之日。所以,才有家书抵万金的诗句。所以古人对离开家乡一向是很慎重的。实际上古代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没有离开过家乡200里以外。
另外古代生产力低下,生活条件恶劣,人们必须抱团互助才能对抗各种异常情况,就逐步形成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社会,导致一个人在异乡很难融入进当地,那么他面临的生活障碍就会比常人高很多。所以一般古人也不愿意离开家乡。
基于宗族社会又形成乡愿主义,如果一个人有所成就,是否愿意反哺家乡、维护家乡利益成为一个重要的品德标准。这种情况长期持续,发展到了狐死首丘都要歌颂的地步;逐渐演化成落叶归根的强大传统。
现在虽然各方面条件都不同了,生产力的提高削弱了宗族社会的存在必要性,个体的人独立生存能力大大提高,人们随便就能到达万里之外,各种及时通讯工具都方便联系。这种落叶归根的传统正在变淡,但毕竟几千年形成的习惯,还是会影响到很多人。
所以现在还是有很多人特别讲究落叶归根。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主要是受中国农耕文化的影响。中国人自古以来安土重迁,一旦离开故土,就会产生思乡之情,进而思念亲人、爱人。深层原因是经济与文化的影响:
经济上,中国自古以来是农耕经济占主导地位,农耕经济的主要特点之一是稳定,一块土地可以无限地轮番耕种,长此以往,中国人便世世代代生活在一个地方,对家乡的感情也就极其深厚,以至于死了也要“落叶归根”;
文化上,中国正统的儒家思想强调“中庸”,强调“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强调“百善孝为先”……这一系列的思想也注定了中国人的思念之情情深意重。
另外,从根本上来说,落叶归根的前提条件是你不在自己的家乡,你在外地。当你觉得自己寿命快到尽头的时候,身边又没有很多亲人你会觉得孤单。当你一个人躺在床上的时候你会倍加思念远在家乡的亲人朋友们,无论在外面过着怎样的生活,家永远都是一直想要停靠的港湾!可能你背井离乡有着不得已的苦衷,平时也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办法回去。这就成为死前最大的遗憾,回家也就成为人们最大的心愿。所以,才会产生落叶归根的想法!
最后因为落叶归根一直在中国人传统意识中占有着较为重要的地位。古语有云:“叶落归根,来时无口。”出自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五。字面意思是飘落的枯叶,掉在树木根部。同样也是寓是着客居他乡的人,重要回到本乡故土运尸还乡。可见自古以来中国对于“家”的概念就尤为突出和明显。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来源于对人的生死认识理念的不断领悟和明白作为进程的。重视人的价值,体现人生的好处。现代和谐的殡葬文化观,能体现人生命的价值,体现对生命的敬畏,对生命的敬重来实现,是对逝者与生者的双重尊重与双向抚慰,逝者更有尊严,生者更受感染,透过高尚的生命意识和圣洁的丧葬理念感受到生命的可贵,从而更加珍爱生命,更加热爱生活。同时现代的殡葬文化重视对逝者回归自然的引导和指引,对逝者的丧葬过程更加贴合现代自然理念的环保观念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生命的过程终结与自然的和谐融合,为生者构建和谐的生活空间,所以人们的落叶归根意识较为强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天性使然。所有动物都有这一属性,从人性上也叫情结。
例如鱼在大海生长最后会门洄游到出生地产卵,并在此了却生命。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