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四岁娃的叛逆期该怎么办?
孩子,家长,叛逆四岁娃的叛逆期该怎么办?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四岁娃的叛逆期该怎么办?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四岁的时候还属于一个很好矫正的阶段,千万别等到高中了再来考虑,以后不管怎么样,父母中一定要有一个孩子非常敬畏的人,像新东方的老总,就他自己的说法40岁左右,被母亲训斥的时候还下意识下跪,如果你不想养出一个逆子,就不要惯着。我个人观点,棍棒之下出孝子(我是95后,并不是观念老旧的人),从事教育事业后更加坚信这一点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多陪伴多鼓励孩子,用温暖且严厉的爱来陪伴!
孩子有情绪的时候要同理他,如果不能满足他,那就在一旁陪伴,直到他发泄完之后再慢慢开导!
多跟孩子交流,了解一下他想要得到什么?
同时要跟孩子立规矩!做约定!
做到“奖罚分明!”错了就要惩罚!比如:“打三下屁股!”做对了就要奖励,比如一块糖。
行为习惯也要有个约定比如:去超市买零食或者玩具,每次只能买一个!……要学会自己穿衣服等等!
总之“情绪需要陪伴,行为需要引导!”
做错不要指责打骂,但适当的“惩罚”是要有的!一定要掌握好是“惩罚错误”而不是“发泄情绪!”
做对给予掌声!做的好,一定要鼓励表扬!
多发现孩子的优点,并且提出表扬!哪怕进步一点点!
只要是坚持引导,孩子一定会越来越棒!
我是育儿领域爱好者,希望能够帮助你,如果你有不同意见,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喜欢的朋友关注我吧!一起学习成长!感谢您的支持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3-4岁的孩子,在我意识增强,处于自我意识构建的时期,有强烈的独立完成一件事的欲望。如自己倒水、自己端东西、自己穿衣服等等,家长如出手帮忙,小家伙会拒绝甚至大发脾气。家长说“不”的东西,孩子偏要做,无论家长说什么,不管自己喜不喜欢,孩子脱口而出的就是“不”……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时期的孩子,那只有“叛逆”了。
大多数家长的眼里,“叛逆”是不好的,是一种不良的性格,是一种“病”,得想法子治。然而,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三四岁期间表现出反抗精神的孩子,更容易成为心理健康、独立坚强的人。而丝毫没有反抗表现的孩子,则往往在性格上趋于软弱和寡断。
孩子“叛逆”的原因:
1.身体和大脑发育之必然
随着孩子体格的发展,其身体活动能力也逐渐成熟,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可以独立完成。因此他们异常渴望扩大自己独立的活动空间,不断地去尝试新事物。但很多时候,家长并不理解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经阶段,或者处于安全方面的考虑,会阻拦限制孩子的活动,以致孩子有了反抗情绪。
2.孩子自我意识发展
孩子刚出生时分不清自己和世界的联系,从两岁开始随着大脑的发育逐渐能把自己和世界区分开来,这个时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自我意识敏感期。他们渐渐可以分清哪些事情是别人让“我”做的,哪些是“我”自己想做的。在孩子的自我意识与成年世界的规范发生抵触时,孩子被迫放弃坚持,会使他产生挫折感,最终导致其反抗行为。
3.孩子没学会正确的情绪表达
这一阶段孩子的自我情绪控制还不成熟。一旦感到不满,就会毫无掩饰地表现出来,吵嚷、哭闹通常是他们主要的宣泄方式。大部分家长会简单地认为这是孩子在“无理取闹”,是他“叛逆”的表现,于是忽略了对孩子情绪表达的引导,简单粗暴的制止反而加剧了孩子的反抗行为。
孩子叛逆的应对策略
1.理解和尊重
理解孩子的情绪,尊重其生命发展的必然规律。要知道,孩子和家长在人格上是平等的,都有相同的和平等的需求,孩子需要得到尊重、鼓励。
2.接受和分享
首先要接受这样一个观念“所有行为背后必有其正面动机”。用同理心去接受孩子的负面情绪,教他将情绪表达出来,孩子未必能够好好地回答你。但无论他怎样回答,你要表现出尊重孩子的感受,肯定地接受和认识他们的感受。这样的话,每一次的沟通都能促进亲子之间的亲近。“接受”的意思是说:“我注意到你有这个情绪,并且我接受这个有情绪的你。”
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当孩子有足够的情绪表达后,家长会发现孩子的面部表情、身体语言、说话速度、音调、音量及预期都会有明显舒缓的迹象。
3.肯定与引导
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家长应该对不适当的行为设立规范,也就是说,勾画出两个明确的范围,一个是可以理解或接受的,另一个是不能接受或者没有效果的。
当孩子清楚了设定的规范,又学会调整负面情绪时,他就能接受家长作为公平、可靠的盟友。对6岁以下的孩子,无须深入解释“不对”的理由,除非他主动发文。因为“道理”、“是非”等需要运用抽象思考,是左脑的工作,而6岁以下的孩子用右脑学习(形象思维),6岁以上才转用左脑(抽象思维)学习。
重要的是让孩子明白他们的感觉不是问题之所在,而不良的言行才是问题的关键。所有的感觉及所有的期望都是可以被接受的,但并非所有的行为都可以被接受。因此,家长的职责是对行为而不是对期望设定规范。
4.解决问题和备选方案
聪明的家长不会解决孩子的问题,而只会引导孩子自己解决他的问题。凡事总有至少3个解决方法。
记住一个原则:除非事情需要家长独自处理,否则,尽量选择有孩子参与的解决方案。
人生的每次经验都会让我们学到一些东西,孩子也一样。
欢迎关注,探讨科学育儿与自我成长。
上一篇:想买个车,新能源还是油车好?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