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在你的家乡,“喝水”怎么说?
茶叶,都是,福鼎在你的家乡,“喝水”怎么说?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还记得小时候的地下水真好喝,夏天喜欢压井拔凉的水和! 现在工业污染大政府部门经过10多年的无作为 终于 现在的井水 需要用净水器喝水了!现在煮开水上面漂白沫子! 现在喝水都是要花钱的! 希望以后别得病。看不起啊!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喝茶!”我的家乡在苏鲁交界处,现在的乡村里,中年汉子,老年阿姨聊天及待客时,提及“喝水”,依然习惯讲“喝茶”,而实际上水杯里并没有一片茶叶!
我曾问过一位同宗的老学究,这种“茶文化\"的由来。
老学究笑言,把“喝水\"作“喝茶”的历史可谓久矣。明朝立国后,天下初定,百废待兴,物资匮乏。从唐文宗开始实行的茶叶专卖,在明初更是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私运者要冒杀头的危险,从1398年发生的“欧阳伦案\"便可窥见一斑。
驸马都尉欧阳伦,是朱元璋爱女安庆公主的丈夫。其仗着是皇亲国戚,动用公车,私贩茶叶,牟取暴利。此案最终惊动了皇帝,欧阳伦被处以极刑。因而那时的北方地区,喝茶确属达官贵人的专利,平民百姓只能喝水。说\"喝水”为“喝茶\",只是待客之道,让客人有被尊重的感觉。以后慢慢延伸开来,不管是居家生活,还是田间劳作,“喝水”都讲成\"喝茶\"了;同样,水碗里,瓦罐内,并没有一片茶叶。
这类“茶文化\",从明朝的大移民便可得到佐证。
元朝末年,由于战乱,中原、两淮地区人口流失严重。从洪武三年至永乐十五年,明朝政府组织了多次人口迁移。为防移民中途脱逃,官差都把他们用绳子串着押送,如需方便者,要解开手上的绳索才行。时隔千年,尽管绑缚双手的绳子需穿越到大明才能寻见,但\"解手\"一词仍在移民后人中广泛使用;而“喝茶\"也如影随形,虽说“茶叶专卖”早已成为老皇历了,而西湖龙井丶黄山毛峰更是飞入寻常百姓家,茶叶象征尊贵身份的外衣不复存在,但移民后裔“痴心不改\",仍然\"执拗\"的把“喝水”称作\"喝茶\",成为别具特色的文化传承。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闽浙特有,其乐融融的福鼎桐山家乡话!
我的家乡是福鼎,桐山是城区所在,当地的方言谓之″桐山话\"。但由于福鼎位于一个闽浙交界之处,自古与浙南的平阳、苍南等地多有亲戚走动或商贸往来。两地一衣带水的,各类风俗习惯相融相近,因此,桐山话、闽南话也都是主流话语而日常通行。或会讲或会听懂,就这样奇葩而和谐地交互使用,也算是地方的一种特色现象。
至于福建本省各邻县的柘荣话、寿宁话、福安话、霞浦话等,交流时虽然有些费点劲,但连听带猜或者语速慢点,说起来意思也能入耳!随着开放搞活的流通与接触的益发频繁,周围地域性的乡音觉得也并不感到生涩,会话中保持各腔各调,天马行空,连猜带蒙的反而变得乐趣无穷!
平常进家走动时,主人一般都会热情地首先说:\"茶呷一杯!″,也就是\"喝水″的意思。我们这一地域都是历史产茶区,招待客人不泡点茶叶入杯,会显得礼数不周的!当然,有时茶叶接续不上时,冰(红)糖或白沙糖也是可以的!至于用蛋酒以待也是一种风俗形式,将择时容后另篇专叙。
家居生活嘛,老百姓也不分什么白茶、红茶与绿茶,都是用自家晒制的陈年茶!茶色区分、品茗讲究那是文化人做的事!
抓一把陈年家茶在手,稍用力嘎嘎地会酥干脆响,自然地闻到气味格外芬香,仿佛嗅到阳光的气息,仿佛感觉出家乡大自然的泥土清新!
趁着茶水冒热之机,少不了方言起家话切入此行的主题来。杯里茶叶在开水中滚烫着,渐渐飘浮散开片片,茶汁变得越来越褐色浓浓!期间,在主人不断地递烟送茶添水,无形中拉近了彼此情谊,小镇生活就是这样一代代日复一日、平淡无奇地铺展着。。。
另外,在没有纸烟的年代,老一辈流行抽旱烟或吸水烟。而且,街头巷尾相遇都会方言一句:\"呷了没!\",其实也没什么特别意思,就是习惯性礼貌用语,即\"吃过了没有\"的意思,是否跟过去缺吃少穿有关?至于起于何时就不得深究了!
高世武/原创,期待指导与关注。
2019.4.6清明后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在我们临淄农村,喝水一般说:喝口水或喝茶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甲最,辩一下我是哪里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