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朱允炆尚有三十万神秘军队,面对朱碌反叛,为何没有启用?
朱元璋,云南,家军朱允炆尚有三十万神秘军队,面对朱碌反叛,为何没有启用?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沐晟当时的职责也相当长重要,他镇守云南地区,周围到处都是外敌的侵扰。
这一带的士兵是绝对无法动身的,一旦离开这里,云南极有可能就落在了外敌手里。所以沐晟一定是考虑了这一层重要的原因,所以才会选择不发兵。
况且沐晟也没有得到过朱允炆的任何命令,在没有皇帝诏令的情况下,贸然将三十万大军开拔到南京去,谁知道你是勤王来的,还是造反来的呢?所以沐晟只能选择按兵不动,等到进一步的情报消息。
朱允炆是一个非常优柔寡断的人,他跟自己的叔叔朱棣打仗,本身就是你死我活的事情。可是朱允炆却吩咐手底下的人,千万不能伤到朱棣,因为朱棣是自己的亲叔叔。这下子他手底下的人可不知道该如何打仗了,结果直接导致朱允炆全军覆没。他如此优柔寡断,自然也就不会诏令云南地区的人马前往南京救驾了。
云南距离南京实在是太远了,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朱允炆也不会让沐晟前来救驾。
可是到了万不得已的情况时,就算朱允炆的诏书下来了,也无法挽救当时的厄运了,因为压根就来不及。那个时候可没有高铁和飞机,所有人马都必须翻山越岭前往南京,这需要好几个月的路程。而朱棣一路披荆斩棘,三个月就能打到南京城下,沐晟就算是去了,也只能喝朱棣的庆功酒了。
沐晟对朱棣似乎更加恭敬一些,因为朱棣本人是戎马出身,又是朱元璋的儿子。算起来应该是沐晟的叔叔,所以沐晟对朱棣更加恭敬,对朱允炆这个小皇帝,其实沐晟是不怎么感冒的,毕竟没什么交情,朱允炆本人也太大的能力让大家信服。
我想,就算朱允炆当时让沐晟前来救驾,沐晟也会按兵不动,就算是出发,也会拖延时日。这是保全沐家最好的办法,就算沐晟帮助朱允炆打败了朱棣,难道他就会有好下场吗?至多还不过是个平西侯。当时的朱允炆已经开始削藩了,做王爷的没有一个好运的,所以沐晟就算是被封王了,也绝对是吃不了兜着走。
而且老朱家杀的功臣难道还少吗?沐晟救了朱允炆以后,一定是大功一件,那就势必会造成功高盖主的情况,这是沐晟所不想看到的。所以就算是朱允炆调动了这三十万大军,沐晟也会带头表示反对。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支王牌军队就是指镇守云南的沐英,但是题主的问题并不正确,因为他并不是朱元璋留给任何皇子的军队,既不是朱标,也不是朱允炆。
而且,“靖难之役”整场战争打下来根本用不上沐英,为什么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沐英镇守云南的意义
当时云南大部分被段氏占据(就是金庸小说里的那个大理段氏),于是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命令蓝玉、傅友德以及沐英帅兵进攻大理,并取得了成功。
但是云南的形势比较复杂,蓝玉等人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他们一离开就立马发生了叛乱,最终沐英返回平定了叛乱。
出于长期维护云南以及边疆的政治安全,朱元璋于是下令沐英世代镇守云南。这一点沐英和秦始皇时期派遣五十万军队南征岭南,巩固边疆的意义是相同的。
师出无名的朱棣
随着朱允炆上台,他开始着手进行削藩政策,朱棣借着《皇明祖训》中“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的名义打出了“诛齐黄,清君侧”,或“清君侧,靖国难”的旗号起兵。
但实际上朱棣一开始就出师无名,因为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明确规定须“天子密诏”,而且必须“既平之後,收兵於营,王朝天子而还”。
所以,哪怕朱棣最后击败了朱允炆,但是他也不能自己当皇帝,最多只能惩治奸臣。所以,朱棣后期才会大量诛杀朱允炆时期的官员,以便使自己的皇位合法化。
靖难之役初期朱允炆占据优势
“靖难之役”爆发后,朱允炆积极调派军队围剿朱棣一方,在初期的作战中,朱允炆一方的南军实际上占据了许多优势,燕军从北平起兵,一路南下,虽然击败了朱允炆一方的耿炳文,但是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不久便退回北平。
不过,朱允炆听说耿炳文失利后,就换了“寡谋而骄,色厉而馁”的李景隆做帅,可以说正是这一步棋走错了。
耿炳文是沙场老将,早年击败张士诚,跟随徐达、常遇春征战多年沙场。尽管在和朱棣的作战中屡屡失利,但是比起李景隆这个完全不知运筹帷幄的纨绔子弟,至少耿炳文有经验,有一定能力。
李景隆上台后,朱允炆一方节节败退,战争形势急剧转下,但我为什么说朱允炆一方依然占据优势呢?
●兵源充足,辎重充足
●人心所向,师出有名
●形势有利,朱允炆是以一国之兵剿一藩王
相比较于朱允炆,朱棣一方各方面都显得不足,臂如病源不足,常常攻占了一个地方,却无法流派士兵驻守,只能是打一个丢一个,无法有效扩大领地。
所以,“靖难之役”一直是打打停停,一会谈判,一会打仗。
中途换帅后朱棣屡屡受挫
鉴于李景隆的无能,朱允炆换了盛庸上台,并且在“济南之战”中险些活捉朱棣,在接下来的“东昌之战”中,朱棣也是屡陷险境,屡次差点被捉,但都因为朱允炆的一句“毋使朕有杀叔父名”,让士兵陷入了被动。
因为既不能伤害朱棣,但是又难以一下子活捉到他,这么一来,朱棣反而成了一个自由人,士兵看见他也没办法,只好让他自由活动了,可见战场是不能有半点仁慈的。
就这么着,朱棣在盛庸的手下吃尽了苦头,双方各有胜败,但朱棣根本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最后他决定不再和朱允炆驻守在各国的军队纠缠,转而进攻京师,这才较为顺利。
来不及的朱允炆
而这时候朱允炆再想调派沐英北上勤王已经来不及了,或者他根本就没有想到要沐英勤王,因为“靖难之役”实际上并不是全面战争,而是一场局部战争,很多人都觉得朱允炆会胜利,他占据了太多优势。
实际情况也表明朱允炆一方在战争上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最后朱棣回过神来直捣黄龙,这倒打了朱允炆一个措手不及,从建文三年十二月到建文四年六月,仅用不到七个月的时间朱棣就攻进了京师,但真正算起来,朱棣的转机是在五月才出现的。
五月发生了的“灵璧之战”使得朱允炆一方的主力军队受到重创,说起这个“灵璧之战”还有一个巧合,当时深陷困境的朱允炆军队决定以三声炮响为突围信号,而朱棣一方也决定以三声炮响为进攻信号,慌乱之中,朱允炆的军队误把对方的信号当成自己的信号,士兵都忙着逃命,军队大乱,朱棣因此获得了胜利。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