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朱允炆尚有三十万神秘军队,面对朱碌反叛,为何没有启用?
朱元璋,云南,家军朱允炆尚有三十万神秘军队,面对朱碌反叛,为何没有启用?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建文帝时期,有实力勤王的大将还有很多,不过大部分都在镇守边境,轻易无法抽身。或是见到建文帝已经露出失败的迹象,不敢轻易插手皇室内斗。
如果能够算得上王牌部队的话,首屈一指的就是镇守甘肃的宋晟,以及镇守云南的沐晟。这两人都是手握重兵,但是却没有在靖难之役中发挥作用。
下面就来解释一下建文帝朱允炆,为什么没有重用这两人,以及他们没有发挥作用的原因。
宋晟镇守甘肃,接到勤王命令后,但是消极怠战
宋晟是开国大将之一,而且能征善战,建文帝二年,他被任命为甘肃总兵,防备西北边境地区出现的敌情。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宋晟与朱棣颇有交情,他这个人治军很有方法,士兵对他敬畏有加,即使不露出威严对的一面,别人也会觉得他很严厉,史书记载称赞他:
不严而肃
在洪武三十一年,宋晟曾与朱棣联手作战,一同出塞扫荡元朝残余势力,可以说两人在某种程度上有些交情。
等到靖难之役后期,建文帝的军队在战场上节节败退,于是建文帝给宋晟下旨,让他偷袭朱棣的后路。
此时宋晟已经看出建文帝即将要被推翻,但他又无法直接违抗军令。于是他虽然已经接到军令,但是却消极怠命,一路上行军缓慢,并没有出兵攻击朱棣。
很快朱棣登基,宋晟也因为自己的消极怠战得到朱棣的赞赏,被封为西宁侯。
镇守云南的沐晟有心无力
沐晟在建文元年镇守云南,而且还承袭了西平侯的爵位。但此时的云南民风彪悍,而且当地的土司经常叛乱,给明朝的治理带来了一定的麻烦。
在靖难之役时,沐晟有心想要支持建文帝,但是确实无法抽身,而且此时的云南各地在籍军户也就十余万,他要想调集这些兵马进京勤王,不但需要朝廷的旨意,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最为重要的就是,沐晟没有支撑大军作战的粮草,云南与南京路途遥远,沐晟率领近十万大军需要大量的军粮和各类物资。
以前率军出征,都是朝廷的户部提前准备好,但是这个情况不同,沐晟手上没有足够的物资支撑他带着大军前往南京,而且当时的云南十分贫瘠,恐怕一时半刻无法征集那么多粮草。
他实在是没有能力去援救建文帝,而且即使自己真的不顾后果出兵勤王,云南那些蠢蠢欲动的土司,肯定会趁机叛乱,到时候沐晟的处境肯定会更糟。
总得来说,朱元璋留下的这两支王牌部队,建文帝都用不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悟空邀请!我是楚风说历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公元1368年,放牛娃朱元璋在应天登基为帝,谁能想到当年讨饭的朱元璋能成为皇帝,连朱元璋在这一刻都不禁觉得一路走来不可思议。朱元璋登基后,为了保住自己的朱家江山,分封自己的儿子为王到各地就藩,目的就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朱家江山。可是等到朱元璋最后几年,随着边疆战事稳定,藩王就有点尾大不掉的局面。
朱元璋在世的时候,肯定没有问题,没有任何一个儿子敢和老朱作对,还都老老实实的各司其职。朱元璋死之前,不顾群臣的反对传位给了孙子朱允文(也就是建文帝),这样就让各地藩王不满,原来朱标在世的时候,朱标为太子,未来的皇帝继承者,没人有话说。可是现在朱标挂了,朱元璋竟然传位于孙子,这在中国历史上极其少见。所以朱元璋这样做,更激起了藩王对中央的仇恨。
朱允文继位后,各地藩王都不怎么服气,朱允文也看到了藩王的威胁很大,尤其是燕王朱棣,镇守北平,统兵数万,又有节制沿边士马之权。在齐泰、黄子澄等人的劝说下,朱允文着手消藩。要消藩,藩王肯定都不愿意,谁也不愿意自己失去手中的权利,况且这个消藩的还是自己的侄子,本来侄子继位就让这样人很烦,现在消藩肯定会激起反抗。
一开始朱允文采取的柿子专门逮软的捏,先消一些势力弱小的藩王,基本上没有什么反抗,毕竟实力不允许嘛。可是这样也打草惊蛇了,引起了朱棣的防备,后来朱棣还装疯卖傻的蒙骗朱允文为战争做准备,后来实在装不下去了,就正式起兵反抗,借口是朝中有奸佞之臣,帅兵靖难,史称“靖难之役”。
最后结果大家都知道,燕王朱棣胜出,登上皇位。那么有人说朱元璋留给朱允文一支王牌军队,为什么“靖难之役”中朱允文不用呢?
很显然,题目中说的这个军队应该是镇守云南边陲的沐英沐家军。虽然靖难之役时沐英已经去世很久,可是沐英的儿子沐晟是新的云南王,一样有着几十万大军。那么为什么朱允文不用呢?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两点。
第一,朱允文觉得根本用不着,等觉得用着的时候,根本调不过来,时间不允许了。
其实靖难之役虽然朱棣胜出,可是一直以来朱棣都并不占优势,虽然朱棣一开始就击败了开国大将耿炳文,后来也迫使朱允文自杀式的操作,把大将换成了李景隆个草包。可是朱棣是以北平一隅抵抗全国之力,虽然朱棣的军队英勇无比,可是耐不住朱允文的军队人多,所以直到建文三年冬天朱棣仍然没有攻克山东。
后来道衍和尚给朱棣出了主意,那就是绕过朱允文的军队,选择比较薄弱的地方南下,线路就是大致位于现京九铁路和京广铁路之间,至馆陶渡河(进山东),并长驱直入。直到建文四年正月三十先头部队才到达徐州,朱棣在猛攻徐州不下的情况下,直接不与其纠缠,继续南下。
虽然朱棣的这一做法确实不错,但是朱允文也调集大军防御,一直到建文四年四月的灵璧之战,燕军才基本消灭长江以北的朱允文军队。也就是说到这时候朱允文才感觉到危险,随后燕军长驱直入,最后攻入南京。
由此可知,在灵璧之战之前,朱允文都处于优势,朱棣虽然有勇有谋,善于领兵,可是由于自己长驱直入,孤军深入,有很多次都想议和北归。后来也是属于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最终攻下南京。这些都是建文帝所料不及的。而等知道自己危险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沐晟的沐家军远在云南,路途遥远,即使快马传信也要很多天。然后等集结部队,准备好粮草,等救援大军赶到,朱棣早就登基数月了,所以根本没有时间。
第二,我觉得沐家军不一定会去救援,靖难之役不同与别的战争,它是朱家人内部的战争。其实很多地方官员和将领抵抗不力,或者有的直接投降,原因就在于这里,人家家族内部的战争,所以很多人一看抵抗不住就会选择投降。反正无所谓都是朱家江山,投降了也没事,不算是对正统江山的背叛。朱允文本来就是毛头小子,要不是朱元璋一意孤行,怎么可能让他继位,朱允文的威望与势力其实在朝廷中和地方官员心中并不是特别的强大。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