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满清的军事体制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
清朝,军事,体制满清的军事体制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此外,清朝的军事体制虽然与当时的兵部有直接联系,而且清朝的不少军事武装都是归于兵部管理,这点结和前朝一样,少数武装还是直接由皇帝调度,比如神机营以及近卫处等都不归兵部管辖。所以在清朝,军事体制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兵部的权力相比前朝小了很多,在体制上有诸多的限制。
结论
综合来看,清朝的军事体制有兵民结合的特点也有军政结合的特点,不过这几个特点到了清朝中期不再凸显,后军事体制上有了地方特色,比如湘军和淮军。后期清军的军事体制接近近代,初步形成了海陆军的近代军事编制。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八旗军”是满清赖以争霸天下的主要力量。它的来历并不神秘,最早就是女真部落狩猎的一种组织形式,是努尔哈赤将这一组织形式发扬光大的
。早期的八旗并不能称之为“兵”,他们只是部落里的青壮年组成的“团队”,主要的工作就是狩猎,但是在遇到特殊情况时,也会拿起武器保护家园,也算是早期的“部落武装”吧。不过随着后金政权在辽东崛起,各个部落如果依然各自为政的话显然是不行的,就会像一盘散沙一样形成不了战斗力,因此,当时的统治者们就将原本分散的“小组织”集中起来,在战场上以颜色鲜明的旗帜加以区分,这就形成了“八旗军”的前身。
一个政权必须要有一支军队来保卫,不过因为女真人的生活特点,很难像中原王朝一样组织军队,所以,在公元1601年,努尔哈赤在原本的“牛録”基础上,将原来的狩猎组织进行了改制,在基础的军事建制“牛録”之上,以五进制的形式增设了“甲喇”,“固山”两个军事建制,早期的固山建制只有黄、红、蓝、白四旗,但随着后来人口的不断增加,又增加了镶黄、镶红、镶蓝、镶白四旗,这就是“八旗军”的来历。后来随着后金政权治下人数的扩张,蒙古人和汉族人大量加入,随之又产生了“蒙八旗”和“汉八旗”。
成也八旗,败也八旗,早期的八旗军骁勇善战,为满清夺取了天下,但随着岁月流转,八旗军的锐气被消磨殆尽,享乐之风盛行,甚至到了晚清时期,八旗军被“鸦片”侵染,完全成为了“废军”,只能成为中国近代百年屈辱史上的“笑柄”!
以上内容是本人个人见解,欢迎朋友们批评指正!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皇帝是军队的最高统帅;
清朝先后有8支武装力量:八旗兵、绿营兵、湘军、淮军、防军、练军、海军和新军,兵制经历了传统军制(经制兵)到勇营制(湘军、淮军)再到传统军制(防军、练军)到近代军制(近代海军、新建陆军),装备由冷火器到火器的过程。
清朝管理全国武职官员和军事行政的机关是兵部。可是清代兵部的职权,比历代都小,并且无权调动和指挥军队。清朝军队主要分为八旗和绿营,兵部所掌管的武职官仅是绿营官,八旗军的职官和各项事务皆非兵部所辖。兵部的具体职责是:管理绿营武职官员的品级、考选、考核、升转、奖惩、抚恤等;管理全国马政,以及传递文书事务;掌管全国的兵籍及军器;管理关禁、海禁;还负责武科举事务。
八旗军分为“禁旅八旗”、“驻防八旗”两种。由禁旅八旗中的一部分负责保卫皇宫的亲军营,组成侍卫处,其主要职责是“随侍宿卫”。侍卫处下设:领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内大臣、散秩大臣、侍卫管官。另外,禁旅八旗还设前锋营、护军营、步军营等,负责保卫京师。在京师设步军统领衙门,“统辖京营,总司缉捕”。此外,还有设置了一些特殊部队,皆系八旗之精锐。例如,火器营、健锐营等,一并负责担任京畿守卫的任务。
八旗驻防衙门是驻防各省坐镇的八旗官兵的衙门。驻防八旗按各自专城分别设置:将军、都统、副都统、城守尉、防守尉等官。除了上面提及的禁旅八旗和驻防八旗的官员外,还有参赞大臣、办事大臣、领队大臣、协领、总管、总理、参领、佐领等
上一篇:请教各位艺术界朋友,为了追求艺术而放弃家庭或婚姻的艺术家有吗,这样做有意义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