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中国古代人口为何在清朝暴涨?
人口,清朝,番薯中国古代人口为何在清朝暴涨?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一切问题都是经济问题,而反映在古代社会,那基本上就是农业问题——毕竟是农业社会嘛。
下面分别就农产品和税收政策这两点简要说明一下——
一、新型农产品的引进
这里说的新型农产品其实主要是指番薯和玉米。
玉米和红薯最重要的特点是不择肥瘠、水旱、冷暖,皆可种植,适应力极强,这些特点尤其是在灾年,或是生产条件差的山区等地,可以说是大大减轻了灾荒的风险。
这两种作物都是原产于美洲大陆,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自此将全球历史拉入“大航海时代”的新时期。产自美洲的农作物,自然也随之散播至世界各地。
地理大发现(图片来自网络)
玉米的引进,明朝正德年间的《颍州志》已有记载;而相比之下,番薯则要曲折一些——
根据目前比较普遍的观点,番薯是在明朝中后期,由福建商人陈振龙从菲律宾引进。
(陈振龙画像,图片来自网络)
根据《农政全书》记载,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福建人陈振龙到菲律宾(当时称吕宋)经商,看见番薯,就想带回祖国。不过菲律宾不准将其出口,他就想了个办法:
取薯藤,绞入汲水绳中,遂得渡海。——《农政全书》
就在陈振龙将其引进的第二年(1594年),番薯就立了一次大功——当时福建遇到荒年,陈振龙之子陈经纶向福建巡抚推荐番薯种植,大有成效,帮各地度过了荒灾。
现在,福建各地还有很多纪念陈振龙引进番薯的建筑——
(注:关于番薯最先进入中国的时间、路径,如今学界尚有一些争议,不过陈振龙是比较普遍的说法。)
至于番薯真正大规模地推广至全国,则是在清朝。
大约在康熙时期,因“民食不足”,清政府便开始以政府的力量来进行番薯种植推广,到乾隆时期,此时人口压力已经比较大了(乾隆六年,即公元1741时,全国统计在册的人口数量有史以来首次突破1亿),政府更是下大力进行推广。
番薯的推广,成为广大下层人民弥补粮食生产不足的主要手段,尤其是在灾年时,更是起了雪中送炭般的关键作用。
二、税收政策
清朝前期农业的发展,带动了赋税收入的增长。康乾时期,本着减免赋税的原则,对农业赋税制度进行了更加合理的改革。
从康熙五十一年的“盛世滋丁,永不加赋”,到雍正“摊丁入亩”,这些政策无一不是对人口增长有促进作用的。
尤其是“摊丁入亩”,废除了几千年的人头税,赋税与人口从此解绑,直接促成了人口的爆炸性增长——不光是实际人数的增加,也让“人口瞒报”变得没有了意义,原本没有统计到的很多“黑户”一下子全部涌现到了账面上。
纵观中国人口的变化可以发现,继乾隆六年,中国记录在册的人口首次突破1亿后,又分别在乾隆二十七年(1762)及乾隆五十五年(1790)相继突破了2亿和3亿,到咸丰元年(1851),达到4亿3千一百万,是清朝人口的最高点。
中国人口变化(图片来自网络)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清朝(1616年—1912年)是中国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共传十二帝,享国296年。 1616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清军入关,顺治帝迁都北京,从此清朝取代明朝成为全国统治者。清朝在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中国的传统社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就。鸦片战争后多遭列强入侵,主权和领土严重丧失。中国人民也进行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等近代化改革。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退位,清朝结束。
以上是清朝的历史概述,那么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为什么在清朝会人口暴涨呢小编认为有一下几个情况:
1、社会安定
清朝前期虽然与蒙古、南明等不断发生战争,但汉地十八省区域在1661年消灭南明政权后就一直相对安定。
由于清朝完成了中原地区的基本统一,所以清朝的对外战争基本集中在长城之外的蒙古区域以及台岛等沿海区域。
因为长达200多年的社会安定,中原地区小农经济得到充分发展,这使得人口出生率大大提升,为人口的爆炸式增长提供了可能。
2、政策得力
清朝前期为恢复生产力发展,统治者进行了一系列促进人口增加的措施。
比如1711年即康熙五十年,康熙皇帝宣布“盛世滋丁,永不加赋”,即此后不管人口多少,都以1711年的人口数量计算人口税,此政策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人口数量增加开始加速。
到1723年,雍正皇帝开始推行“摊丁入亩”,将人丁税和田税合二为一,更加弱化了人口税的存在,进一步的“减负”使得人口再度膨胀。
3、作物高产
相比于传统农作物,这些高产作物不仅产量高,而且适应力极强,能够在土地贫瘠的土地上生长,这使得大量在以往不适合耕作的土地被大量开垦出来。
4、控制加强
清朝是我国专制皇权登峰造极的时代,也是我国人身控制最严密的时代。
由于乡里制度的发展,清朝最终打破“皇权止于县政”的惯例,将统治力延伸到最基层的乡村,这使得清朝的人口统计比以往任何一个朝代都更为准确和全面。
由于人身控制的加强,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清朝前期社会的安定,这同样为人口的增加打下坚实基础。
5、风俗推动
由于宵禁制度的盛行,清朝民众的业余生活被完全压制,这在客观上也促进了人口的不断增加。
6、阶级共识
有清一朝,虽然内地相对安定,但朱三太子这样反清复明的民间反抗始终此起彼伏。在这样的条件下,汉族地主士绅阶层和清朝统治者站在同一阵营。正是这种联盟性质的统治集团,使得清朝自三藩之乱后,始终没有出现更大规模的内乱,为清朝人口增加提供了良好的客观环境。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漫长的古代时期,古代中国虽人口基数庞大,但增长率却并不算高,且往往呈现出周期性:国家统一、强盛时,人口相应增多;国家战乱、衰弱时,人口相应减少。
(一)人口暴涨最基本原因之一的是人能够生存下来,人要能生存,首先得有吃的,明清时期,由美洲传来的土豆、玉米等高产农作物逐渐普及,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土豆、玉米等皆为高产作物,适应性强,产量大,刺激了人民开荒生产的积极性。粮食产量的增加,为人口增加奠定了物质基础。
上一篇:酒真的是孤独最好的朋友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