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中国古代人口为何在清朝暴涨?
人口,清朝,番薯中国古代人口为何在清朝暴涨?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在传统中国主食上,是北粟麦南稻谷的格局,每年春夏之交的青黄不接十分最是却粮十分——去年的粮食刚好吃完,今年的粮食还在田里长着。平时风调雨顺年份,可以通过采摘野果、野菜、打猎等补充粮食,勉强渡过;如果一旦发生蝗灾,导致当年粮食减少,就会出现大面积的饿死人情形。
春夏时期人们基本上没有粮食,只能依靠采集、打猎等原始方式渡过。有限的自然资源,决定了人口数量不能太多,太多了就受到自然资源的限制,结果是饿死。
当番薯在中国南方、玉米在中国北方出现时,番薯和玉米成为了春夏之交中国人的粮食——粟麦吃完了,还有玉米、番薯充饥。
当番薯在广东、福建出现时,人们最大感慨就是——不用怕饥荒了:
“嗣是种播天南,佐粒食,人无阻饥。”——《东莞县志 物产 薯》
“值闽中旱饥,振龙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硗确之地遍行栽播。”——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
相对于其他中国传统补充类主食,如大豆、山薯等,番薯和玉米最大的特点是容易生长、成本低收益高。
随便种,不用太多管理,到时就有收成,番薯和玉米是绝佳和麦稻同时种植的农作物。
PS:前两天,发文章时明明配图是成熟的粟,很多人都说配图错了,是小麦,更离谱的还有人说是水稻!好多人是分不清粟、小麦和水稻了!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马铃薯对引进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美洲物种的引进功不可没:土豆、地瓜、玉米,这三大样易于种植,产量高!加上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有粮食了,那就生吧,结果就是在清朝,中国人口过亿。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个不清楚,感觉汉民族当时被奴役了,也许觉得人多力量大积蓄能量也未可知。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人口的迅速增长,有多个原因。
第一,美洲的高产农作物,在明代末年开始传入中国。其中影响力最大的就是马铃薯。各地对它的称呼不一,北方一般称为土豆,南方有称为洋山芋,番薯。马铃薯的特点是,单位亩产很高。而且,对于土地的要求很低,可以在坡地上种植。并且有比较好的耐涝耐旱性。这就使得单位土地的,可供养人口得到了迅速的增加,为此后中国人口的迅速增加提供了粮食保证。
第二,税收制度变革,使得隐匿人口的现象,不再普遍,这就使得在统计层面上的人口数量迅速增加。康熙晚年,将原来的人头税固定下来,不再额外征收,推行盛世滋丁永不加赋的政策。到了雍正时期,将这个人头税摊入土地当中。也就是摊丁入亩。这些措施降低了申报户口的经济成本,所以使得民众隐匿人口的动机大幅减少,因此在人口申报的时候,数据更加接近真实情况,也就使得在帐面上的人口数量迅速增长。
第三,康雍乾三朝,一共130多年时间,中国在这一时期除了康熙早期以外,没有大规模的战争和动乱。也就是说,从这一时期开始,中国有了一个长达100年的较为安定的政治环境。这为人口的迅速增长提供了非常关键的社会环境保证。
第四,清代从入关以后,就推行比较宽松的土地登记和开垦制度。这有利于对于新农地的开垦,从而增加蓄养人口。从历史比较来看,清政府的经济政策是相对宽松的。对于民众的约束相对较少。这种拓垦制度有助于,对于新土地的开垦。清代初年,西南地区人口衰减非常严重。清政府推行大规模移民,因为移民主要是从湖广地区迁出的,所以史称湖广填四川。但实际上,湖广地区移民仅占四川当时移民总数的1/3,还有大量其他省份的移民前往四川定居,而且移民也不仅限于四川,实际上贵州云南地区也有相当一部分的移民。在这个过程当中,不仅复垦了原来的农田,实际上还新开辟了大量的农田。这就使得西南地区的人口迅速增长。公允而论,清代的农政在中国历代王朝当中是优秀的。
上一篇:酒真的是孤独最好的朋友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