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隶书在历经唐、宋、元、明几代的沉寂后,为何在清代复兴,并重现辉煌?
隶书,书法,楷书隶书在历经唐、宋、元、明几代的沉寂后,为何在清代复兴,并重现辉煌?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清初隶书毕竟处于复苏阶段,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由于隶书积弱已久,首先要恢复隶书的元气,重整隶书的基本法理。因此,在隶书的创作上,继承有余,融会不够,创新不足,艺术内涵还显得幼稚和浮浅。虽然出现了一些专攻隶书的书家,毕竟人数有限,多数书家兼习隶书,难以达到艺术的高水平。碑学书法理论刚刚起步,还没有形成完备的理论系统,对于汉碑隶书艺术价值的认识尚欠深入。清初隶书处于书风转换的酝酿阶段,尚不足以和帖学相抗衡,还不可能产生足以领时代风骚的代表人物。尽管如此,清初面对隶书长期衰落的状况,终于踏上了复兴之路,起到了率先垂范的作用,代表了书坛的积极因素和发展方向。
高潮期的隶书不仅表现在书家数量的增多,更重要的是正确地解决了继承与创新的问题,表现出伟大的艺术创造力。一方面清隶书家具有深厚的传统功力基础和深刻的理性思考,直追隶书本源且涉猎广泛,取法高古脱俗,善于从传统精华中汲取营养,寻求创新的依据。另一方面又融会贯通,不断深化对隶书艺术价值的理解,并贯彻到创作实践中,赋予隶书以新的艺术内涵,在体现隶书共性的基础上,形成了各自的审美观,从不同的角度丰富隶书的艺术表现力,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清代隶书家大多都富于创造性,在坚持隶书基本法理的基础上,融入篆籀、北碑、甚或是行草的笔法,并能达到和谐统一,使隶书在形式与内容上更具有时代感。清代隶书家在学习传统中各有所得,个性特征各不相同,在共性上又能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从而达到了多样化统一,这正是书法繁荣的重要表现。
清隶的复兴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书法发展的规律。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书法的变革往往是以复古为前提的。帖学书法以魏晋为依归,又能与时俱进赋予新的艺术内涵,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时代风格。碑学书法则突破了魏晋的界限,直追秦汉乃至先秦,复古之路更远,且广泛挖掘民间书法的艺术价值为我所用。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问题,这是书法文化发展的永恒主题。简单的复古,机械重复传统,只会停滞不前,书法不会有生命力。反之,如果脱离了丰厚的传统精华,搞历史虚无主义,就会步入歧途,终入野道俗格。只有扎根于书法民族传统的沃土之中,又不断地赋予书法以时代的精神,增添新的审美内容,书法这棵大树才能根深叶茂,生机勃勃。碑学书法和帖学书法都是书法传统的积淀,二者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完全可以互补。尊碑抑帖失之偏颇,帖学独尊有失公允。碑学兴而帖不废才能迎来书法的繁荣。
上一篇:想和女朋友开房但是被拒绝,因为这件事吵了很久,现在闹着分手,我该怎么办?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