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隶书在历经唐、宋、元、明几代的沉寂后,为何在清代复兴,并重现辉煌?
隶书,书法,楷书隶书在历经唐、宋、元、明几代的沉寂后,为何在清代复兴,并重现辉煌?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隶书在历经唐、宋、元、明几代的沉寂后,为何在清代复兴,并重现辉煌?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好像没有这种情况吧。
隶书自从被楷书所替代,便再也没有与楷书相抗衡过。特别是在手写的年代,不可能出现由书写简便的楷书返回到繁琐的隶书书写上去。
隶书为什么会衰落?因为有了更便于书写的楷书。中国书法在钢笔进入以前,不是为了艺术而存在的。它的首要性质是为了快捷的实用书写。在清代,代表书法最高水平的成亲王,铁保,翁同龢,刘墉,他们都不以隶书见长。怎么会得出隶书重现辉煌的结论呢?
清代的书法,观赏性的作品已经很普遍。观赏性的书法始于明代后期。所谓的观赏性作品,便是悬挂于墙面,具有观赏和装饰、祈愿、励志、明性等作用。中堂、对联、条幅、匾额、小品、扇形……各式各样的表现形式。书体也从实用性尺牍、书札上的真行草,改变成了篆隶真行草各种书体皆有的百花争艳的局面。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原来不为人重的魏碑,也得以涣发光彩。在清晚期观赏性书法中,魏碑占据了绝大部分。而魏碑,其笔意带有浓浓的隶意,并在体势上也较相近。可能是问者把魏碑误成了隶书的原因。
至于隶书,真没有在清代辉煌过。清代最著名的隶书大家,只有尹秉授有较大的知名度。主流的书写,仍然是真、行最为普遍。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你精彩提问。隶书从汉代经历了将近八百年的发展演变,到唐代确实退出了书法实用领域了。
隶书之所以会退出历史舞台,是有事实上的历史必然性的。
首先,魏晋时代 出现了不少新的书法创新和改革。
伊秉绶临摹的《张迁碑》。
其中成熟于东晋的楷书,要比隶书书写速度快一点。按照社会效率规律,隶书被楷书取代,这是迟早的事情。
我们大家都知道,隶书登上历史舞台,也是因为符合社会效率原则,才替代了篆书的书法主流地位。
所以,东晋到南北朝时代,隶书向楷书演变的潮流是非常明显的。
比如说,我们说的“魏碑”,事实上,魏碑书法的具体情况是十分复杂的,总之一句话,魏碑的母体是隶书。
而隶书的风格样式非常多,所以,从不同隶书发展过来的“魏碑”也就多姿多彩了。
汉代《衡方碑》。
这些“魏碑”在南北朝的后期,也向楷书的方向发展,所以,隋代的书法,已经很接近楷书了。例如,隋代的《董美人墓志》等,基本就是楷书了。
唐代科举制度完善起来,为了适应科举书法标准化问题,楷书就大行其道,隶书自然就彻底退出实用领域了。
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科举制度不但越来越完善,而且对书法标准化的程度也越来越高了。
郑板桥的“六分半”书法,隶书的融入,给楷书带来新鲜的想象力。
到了明清时期,楷书已经非常僵化了,人人董其昌赵孟頫,书法千人一面,非常没有生气,有志于书法复兴的,痛斥楷书为“馆阁体”。
那么,清代为什么出现了隶书复兴的新气象。
其实这种新气象与“馆阁体”真的没有太大关系。
隶书的复兴,纯粹因为清代文人没有什么文化事情可做,就兴起了金石考据整理国故的风气。
邓石如的隶书,以篆法写隶书,古朴厚重。书法的“金石味”就来源于篆书和隶书的碑版味。
其中 碑版学,本来是一种考古资料,但是,却引起了书法家重视,也是学者研究的新鲜话题。
同时,清代的书法社会需求也非常普遍。
比如说,家家户户都要挂中堂,这就需要形式多样的书法。如果还是楷书,也没有什么新意。
所以,学习隶书,不但是书法艺术,也有实用价值,书法家就会当做一门新的学问来研究。
可贵的是,清代书法家,也不是完全食古不化,而是富于创新,在清代产生了邓石如、伊秉绶这样杰出的书法家。也产生了郑板桥,金农这样的书法家,他们直接对隶书有很大的革新,给书法艺术增添了新鲜血液。
金农的“漆书”,其实也是隶书。金农的隶书造诣是很高的。所以,运用自如。
需要回顾的是,唐宋元明清以来,书法基本上割断了真草隶篆的有机联系性,楷书自身长期得不到书法营养的滋养,所以,书法也越来越干枯了。
例如,楷书与隶书,隶书与魏碑与楷书,都是近亲关系。唐代书法家还吸收隶书魏碑的营养,但是,宋代以后,基本就在唐楷的范围学习书法,所以,书法只能僵化。
隶书是中国“现代”书法之母,激活隶书,也是对书法艺术的全面继承和发展。
隶书也是最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书法艺术。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隶书源起古篆隶,历经数千年的文字和书体演变,仍然生生不息,尤其清隶书的出现,为隶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元素。可以预见,随着它的实用性退出历史舞台,隶书艺术将会有新的发展前景。
其一,隶书是我国书体演变史上唯一一种真正起到承上启下的书体;
其二,隶书的主体地位被楷书代替之后,依然沿着自有的规律发展;
其三,隶书的风格多姿多变,在文字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其书体适合书法艺术的个性发展;
其四,隶书的通俗之美,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所喜欢;
其五,隶书的书写特点,适合书法入门。
而历史上的隶书,为什么只有汉隶书和清代隶书,为大家所熟悉呢。
其实,隶书的风格演变,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只是受历史文化和书法发展规律的影响,或呈现起伏变化,或受人为因素牵制。
汉隶书的成熟,各碑风格自成风规,但总体趋向工整规则发展,“八分”一词,虽有多种解释,但其基本含义,应指东汉成熟的隶书体,笔势如八字相背,左右两侧分布之状。“熹平石经,为其标准。”
上一篇:想和女朋友开房但是被拒绝,因为这件事吵了很久,现在闹着分手,我该怎么办?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