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临习文徵明行书需注意之处?
行书,二字,他的临习文徵明行书需注意之处?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7)上下点:点画一上一下,或断或连,顿挫分明。如“斗、于”二字。
(8)两点水:上点露锋入笔,顿笔向下,与下点起笔相连,下点顿笔迅速向右上挑出。如“凌”字。
(9)三点水:文征明写三点水很少看到有三点顿挫非常分明的字,一般作连带状,有时像一竖画,有时只有二处顿挫。如“江、海”二字。
(10)心三点:首点顿笔向下,次点与心钩相连,顿笔挑向末点,并与之相连,末点即顿即收。这也是文征明较有特色的一种写法。如“心”字。
(11)横排点:点画横排,顿挫分明,大小、取向均有变化。如“査”字。
2、横画
(1)短横:起笔露锋,側锋右行,消顿收笔。如“上”字。
(2)长横:露锋起笔,提笔向右上行,消顿即收。如“孟、士”二字。
(3)点横:横画似写一平点。如“王”字。
(4)凸横:横画向上凸起,运笔涩行,节奏分明。如“兴”字。
(5)凹横:露锋起笔,笔画中段下凹,收笔时笔势向上。如“去”字。
(6)左尖横:起笔尖微,側锋右行,写出的笔画左端尖。如“南”字。
(7)右尖横:露锋顿笔重按,逐渐提笔右行,笔画左粗右尖。如“一”字。
(8)细腰横:露锋顿入笔,提笔向右行,收笔前又渐按,回锋收笔。形成的笔画二端粗中段细。如“齐”字。
(9)霞锋横:横画起笔露锋。如“高”字。
(10)上挑横:横画收笔时向上挑出一钩。如“古”字。
(11)并列横:多横并列,笔画的长短、粗细、角度和笔法均有所变化。如“雄”字。
3、竖画
(1)悬针竖:逆锋起笔,顿笔下行,收笔时轻轻提起,末端如针尖。如“许、伟”二字。
(2)垂露竖:起笔逆入,收笔回锋。如“中”字。
(3)坠露竖:入笔较轻,收笔回锋,末端似吊一露水珠。如“昨”字。
(4)点竖:竖画写成似一带钩点。如“作”字。
(5)带钩竖:竖画收笔时向左带出一钩。如“州”字。
(6)藏锋竖:竖画收笔回锋,十分含蓄。如“衡、军”二字。
(7)斜竖:竖画向一边倾斜。如“谁”字。
(8)弧竖:竖画成一弧状。如“准”字。
(9)并排竖:多竖并列,不宜过于平行,其长短、笔法应有所不同。如“川、其”二字。
4、撇画
(1)短撇:露锋顿笔即撇。如“白、后”二字。
(2)长撇:起笔向左下徐徐行笔,且行且按,至末端,逐渐提笔撇出。如“交、慕”二字。
(3)直撇:撇画不弯曲,直向左下行笔撇出。如“入、在”二字。
(4)竖撇:撇画上段竖直,至末端,消弯撇出。 如“报”字。
(5)带钩撇:撇画末端向左上带出一钩。如“座”字。
(6)回锋撇:撇画行笔至末端不撇出,而是沿原路返回。如“俊”字。
(7)兰叶撇:撇画似一一飞舞的兰叶。如“雀”字。
(8)并列撇:多撇并列,其笔法、角度、大小、形状各不一样。如“彩、参”二字。
5、捺画
(1)平捺:起笔承上一笔笔势,向右行笔,笔势较平,笔画起伏很明显。这是文征明行书一种较为典型的笔画。如“是”字。
(2)斜捺:行笔向右下,至捺处,或顿笔轻轻捺出,或顿笔抽锋捺出。如“友、今”二字。
(3)反捺:带锋入笔,向右下行笔,不重按,抽锋出笔。如“美”字。
(4)点捺:捺画写成一点,露锋顿笔即提。如“秋”字。
(5)带钩捺:捺画收笔时带出一钩。如“越”字。
(6)回锋捺:捺画收笔时回锋。如“人、效”二字。
6、挑画
(1)弧挑:带锋入笔,车至快向右上挑出,成一弧形。如一“抚、投”二字。
(2)直挑:带锋入笔,直向右上挑出。如“控、将”二字。
7、钩画
(1)横钩:先写横画,至钩处,顿笔向左下钩出。如“客”字。
(2)竖钩:起笔即顿,提笔向下行,至钩处,顿笔向左上钩出。如“得、阁”二字。
(3)心钩:轻入笔,向右下行笔,逐渐形成一圆弧弯,顿笔向心腹钩出。如“忘”字。
(4)戈钩:側锋顿入笔,向右下行笔,至钩处,消顿,向上钩出。如“武、赋”二字。
(5)横折钩:有横折左钩、横折右钩二种。先写横画,顿笔側锋下行,至钩处,向左上或向右上钩出。如“冈、说”二字。
(6)竖弯钩:竖向下行,逐渐圆转,形成竖弯状。至钩处,有三种情况: 一是顿笔向上钩出,如[枕]字;二是顿笔向左下回钩,如“地”字;三是不钩出,水平出锋,如“地”字。
(7)弧曲钩:至钩处,圆转钩出,形成一弧曲。如“月”字。
(8)双耳钩:横折向左下行,耳部曲折不顿笔,作连带状使转向右下,消提向左上钩出。文征明作“双耳钩”,钩尖都不太明显。如“都”字。
(9)扁努钩:又叫“横折左弯钩”。起笔横画向右上斜,顿笔侧锋向左下行,消顿钩出。如“力”字。
(10)背抛钩:又叫“横折右弯钩”。横折向右下行,钩前顿笔,钩尖生斯。如“气”字。
(11)回锋减钩:至钩处不钩出,而是沿原路回锋,没有钩尖。如“纤”字。
8、转折
(1)圆转:至弯处,转笔运行,笔势圆润。如“物、风”二字。
(2)方折:转弯处,方折行笔。如“明、乏”二字。
四、文徵明行书书作的章法特点
文徴明书作章法与其绘画布局有异曲同工之妙。王澍《虚舟题跋》中评价文徴明《兰亭图》的章法十分精到:“为《兰亭图》者,不难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独能传出“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之意,乃佳。待诏此图,用意闲远,能使繁者简,实者虚,恍如亲见当年游目骋怀啸咏自得,一段和明悦畅意象”徴明经营章法的妙处。他的书作大都从高处落墨,以远处养势。疏而不散,旷而不空,大有一泻千里之感。文徴明的行草书作,章法大都取纵有行、横无列的形式,在一行中沿着中线左右摇摆。从字与字的关系看,随着笔法和墨色的变化,写出疏密错落有致、轻重大小相间的形态。从整体看,上下左右映带,笔断意连,气势连贯,和谐统一。
平和典雅是文徵明一贯的书法风格,这或许与他本人心性的谨严与认真,坚守儒家中和温柔的审美风范有关。文徴明对古典书法的全面回归与继承是继赵孟頫之后的第一人,从篆隶到楷行草,涉及古典的方方面面。而且,对每一种书体,文氏莫不奉古贤为矩鑊,悉心追摹。他的古典书风之格调,远较明初书家高明。故清代梁巘说“文书整齐,少嫌单弱,而温雅圆和,自属有养之品”。
总之,临习文徵明行书时,需从用笔、结字、技法、章法四点注意。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