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临习文徵明行书需注意之处?
行书,二字,他的临习文徵明行书需注意之处?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临习文徵明行书需注意之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作者:鹏誉轩笔庄(淘宝网),荣获毛笔制作大师称号
对初学者来说,学文徵明行书,不失为一条正路,而且还可由此上追晋唐。
但前人批评他的字千篇一律(见下图),这就是我们临习他的行书必须注意之处。鹏誉轩笔庄认为:除了因他的作品流传很多外,另一方面他的作品确也存在这个毛病,与明代其他书家挥毫纵横驰骋不同,是显得拘谨了一些。
沈尹默先生曾指出他的作品缺少叱咤风云的气概。当然,除了这点外,他的作品,不失为把人领进书法大门的好向导,尤其对学行书求速成者更适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文征明是明代非常了不起的一位书家,他以小楷为最精,行草书作品流传也非常的多。文征明的行书还是很有自家风格的,拿他的行书作为范本去学习也是未尝不可的。
王世贞与文征明关系比较好,来往很多,他对文征明的行书是这样评价的:“行笔仿苏、黄、米及《圣教》。晚岁取《圣教》损益之,加以苍老,遂成自家。”王世贞说文征明的取法对象是苏轼、黄庭坚、米芾和王羲之的《集字圣教序》,但王世贞没有提到赵孟頫,这是不对的。我们在文征明的行草书能够看到很明显的赵书的痕迹,赵孟頫的行草书对文征明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文征明的行书大体有两种,一种是正常大小的行书作品,一种是字比较大的大字行书作品。特别是文征明晚年的行书,有非常明显的黄庭坚的风格,可能是觉得赵书不适宜展大吧。文征明的行书与赵孟頫比起来已经算是比较恣放了,但还属于比较平和的那种,这还是跟性格有关。黄佐在《衡山文公墓志》中记叙:
盖公于书画虽小事,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有细入毫发者。或劝其草次应酬,曰:“吾以此自娱,非为人也。闲则为之,忙则已之,孰能强予耶?”
这种认真仔细的性格,使得他的行书在用笔和结字方面控制的非常准确,因此与祝允明等比较起来,他的艺术风格相对稳定的多,但同时也显得风格不够强烈。所以晚年他学黄山谷的行书,也是因为他看到了这点不足之处,所以晚年的行书相对比较豪放一些。
文征明的行书总体上是一种清雅、纯正、醇和的品格,这也与他本人的文人隐逸的气质相符。他的书法非常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高雅不俗又平易近人,这是我们学习文征明行书时需要把握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文征明书法建立了“法式”模块,是其强项之处,也是学习他的价值。
1. 在笔势上“泉鸣竹涧”,在笔致处“风舞琼花”,同气连枝而叶不茂盛,于笔势呈刚性化而胜出。欲求枝根上生叶而不知山谷之妙,晚年知己之弱且致力习山谷未能破茧,一念之误,终生遗憾。
2. 用笔能八面出锋而未能宽博宏大、八面周到。写实主义局限了他无缘体会 : “虚苍曲者远,实浓直者近,远虚小近实大,远者写意,近者写实。”,知近不知远;明实不敢虚远于墨法。
3. 两极分化的战斗中,粗细,轻重,长短,快慢,大小,浓淡,虚实,阴阳,奇正,远近,转折,连断,落破之残美,立占实到具体处,单极稳固。
4. 心中有楷则于行书,天衣无缝,无懈可击。是为文氏建立“法式”之功。
5-1. 所造象之斜倚转侧,披星带月。然文强于质。文以笔路、笔意为标准;质以笔致、笔势为标准。须知强处弱点方能破征明书儒家之温雅灵动占主。弱点如郑板桥庄谐之趣,篆书圆融通畅、圆正融通可补其尖酸刻薄时。
5-2. “连环炮”笔是其书法气息刚锐,精力旺盛的表达方式。连环发笔,用平行、排比、复式法,使之更加精刚一式。发——行——留的过程中,优势发精行锐,弱点作暂停歇息还未‘留’住。
6. 体方笔圆与体方笔方的调配,早期体方笔方,晚岁体方笔求圆。简捷快活的心情驱动中侧转折,刚柔渴饱,“两面两性观”有合拍处。可见其书法于一极饱和状态下反向走另一极,后期再也无法突破了,停留于刚化柔的矜持上。惜未能虚淡简远大写意,来与写实相合。这是艺术的生死关,一步之遥,终生遗憾。
7. 简捷加行方能通畅无阻,通而活。连横纵合为大方便法而打通全局。这是其书恪守不渝的精气所在。学者当知之。
8. 体方侧笔致,又变势取平。是为立一格。
串线行方个菱——<>——,一直循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被深藏在章法中,表面行儒内暗道家法。
书法的核心是以循环往复为最高境界。链接的关节为转换的机枢,字之命门也在此关节。书道之生命在打通关节,生机循环往复。处理关节在节节接变,行笔在节节通。变在偏行,偏行生变,制变制偏,节变制偏。此关节变轨之理。
9. 行书关键在节。行书本来活,问题在关节,有关节则能留能住,活关节则打通行气的行停问题。他是做到了通行。
10. 书法三义 : 文——质——体。文氏文大于质,以文胜出,又文以笔路为上,笔致被弱化了。独占文与体,因而可见其书法法式强烈,此也为其书之精髓所在。学者需明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