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垓下之围,项羽明明拥有十万大军,为何却自掘坟墓选择轻装奔袭呢?
项羽,汉军,刘邦垓下之围,项羽明明拥有十万大军,为何却自掘坟墓选择轻装奔袭呢?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关于虞姬和乌骓马
虞姬
十万西楚军被六十万汉军围困垓下时,项羽夜闻四面楚歌,遂哀大势已去。于是与虞姬在营帐中酌酒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词充满了苍凉与悲壮,情思缠绵悱恻,史称《垓下歌》。此时,项羽这位力拔山兮叱咤风云的末路英雄,竟也流露出了英雄气短、儿女情长的情愫。随侍在侧的虞姬遂怆然拔剑起舞,并以歌而和之:“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毕遂挥剑抹脖而亡。
乌骓马
乌骓马为河曲马系列,其通体黑缎子般油光放亮。唯有四蹄子白得赛雪,故名‘’踏云乌骓‘’。据说乌骓马野性难驯,许多人都难以驾驭。而项羽骑上后非但没有被摔下,乌骓马却反而累得身疲力竭。项羽为了检验马的力量,遂双手紧紧抱住一棵树干。谁知经乌骓马一番挣扎后,竟然连深深地树根都被拔出山土。野性十足的乌骓马,总算被项羽的‘’力拔山兮‘’之力所驯服,并从此成为楚霸王冲锋陷阵的坐骑。项羽兵败垓下败走乌江之际,命小卒牵马渡江。孰料乌骓马回视项羽而咆哮跳跃,一直恋恋不肯上船。项羽见乌骓马留连不舍,进而遂涕泣不能言。众军士只得硬揽辔牵马上船,只听乌骓马长嘶数声后纵身跃入江中……。另据传说,项羽自刎乌江后,乌骓马绝食数日而亡。
《垓下歌》,是西楚霸王项羽败亡之前吟唱的一首诗歌。诗歌既抒发了楚霸王项羽‘’力拔山兮‘’的豪气,也表达了项羽对虞姬和乌雕马的怜惜;传递了项羽在千军万马围困中的无助,以及无力回天而无可奈何的心情。诗歌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生动地表达了项羽这位末路英雄叱咤风云的气概。诗歌篇幅虽然短小,却表现出了一代枭雄项羽层次丰富的复杂情感:既洋溢着直冲九霄的豪迈之气,又蕴含着浓浓地满腔深情;既显示了项羽阳刚的一面,也表露了项羽‘’英雄气短、儿女情长‘’的脆弱一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史记说项羽带800骑突围,并没有交待其他人是突围还是投降!按照突围的结果来看,汉军直到第二天才摸清项羽向南走了,这说明楚军突围的人群很多,楚军分成几十个小组,每组800人至1000人,乘着夜色向四面八方冲杀!围之数重的汉军被冲懵了,直到第二天天亮打扫战场才摸清项羽的方向!于是派灌婴带5000骑兵追击……
按照逻辑,如果项羽抛弃大部队,独自突围,怎么可能无声无息让汉军第二天才知道?800人的骑兵部队又不会飞是不是?
冲出重围的楚军将领还有季布、钟离昧这些名将,说明夜晚的突围战楚军是非常成功的,刘邦称帝后还在四处追捕楚军!
如果项羽不自杀,垓下之战实际是以汉军为首的联军失败告终的!汉军(汉王刘邦)齐军(齐王韩信)赵军(赵王张耳),还有九江王英布,梁王彭越.....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带不动啊,韩信的“四面楚歌”是目前见到最凶残的打击士气的方法。项羽的“兵形势”没了士气基本没用了,纵使项羽能杀百人千人,士气起不来如何杀穿对面40万之重?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项羽向来自负,自出世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如今被汉军围困在垓下,士气低落,兵无战心,将无斗志。
韩信又让汉军夜唱楚歌,勾起楚人思乡之情,彻底瓦解了楚人的士气,因此项羽率八百骑半夜突围而走。因逃跑时迷路,被田父欺骗,误入大泽,被汉兵追上,最后到达乌江,无言见江东父老,自刎身亡。
项羽虽然败了,但他不认为是自己不会打仗,认为是天让他败的(此天亡我,非战之罪)。
项羽自信的生,自信的死,为后世所膜拜,但是项羽虽勇,却没有建立坚实的根据地,收下将官虽多,却不能合理任用,范增计谋出众,却不采纳,是他失败的根源所在。
反观刘邦,打仗不行,任将行,单打不行,来群殴,智谋不行,纳良谋。真正做到: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很高兴为你解答!
垓下之战首先要了解这么几个前提!
第一,这是楚汉之争的最关键一战!第二,汉军统帅韩信,兵仙,出道以来没有败绩!第三辅助战役额四面楚歌,十面埋伏,都要考虑进去!以及项羽成名之战背水一战等等!
垓下之战开始时候为夏季,士兵衣着单薄,快到结束时候,已经没有补给了,加上又断了粮,饥寒交迫军心不稳,反观汉军,补给充足,胜仗又多士气顶天,没有赢的道理,项羽自己也清楚!再加上韩信步步为营,力求活捉项羽,也没有给对面一点破绽,所以在当时十万没有战斗力的大军突围,等于是死路一条,所以小股突围在当时的情况看来,是唯一的办法,而且如果项羽不自刎江边,实际上他的办法是有效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