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八十年代,在农村那些流动杂货郎如今怎么样了,生活还好吗?
货郎,杂货,都是八十年代,在农村那些流动杂货郎如今怎么样了,生活还好吗?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现在这个行业也没有消失,只是改变了方式。原先的货朗担变成了农用车,那优扬宛转的萧声变成了电喇叭重复的叫卖的噪音。再也没有敲麦芽糖的锤声,更是看不到孩子们兴奋的表情。
和我年龄相仿的在乡下长大的朋友们,都会有类似的记忆。都会有各种关于货郎的记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邀请。我家江苏东台农村的,我们现在这边还是有,只不过80年代,条件不好的,用扁担挑着到处买卖。条件好的骑个自行车。推个推车。现在我们这边开着三轮车,开着小货车,每天都从我家门口路过。有卖果树的,有卖凉席,有卖水果,有农用品。卖西瓜。现在这种形式在我们这边还流行着。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拉边套。货郎担这是旧社会的一种文化传承。当然在现代社会人的眼里是令人不齿的一种特色社会现象。留给学者研究最好。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感谢邀请。看到这个问题,我就想起了曾经热播的电视连续剧《鸡毛飞上天》。这是一部反映浙江义乌商人的奋斗及心路历程的优秀国产电视剧。电视剧的开头:大雪纷飞,浙江义乌崎岖泥泞的山路上,一位中年男子,正挑着货郎担子,打着波浪鼓,深一脚浅一脚地,边走边吆喝,鸡毛换糖啰,鸡毛换糖啰……这个中年男人,就是剧中的男主陈江河的师傅及养父。在那个特殊的、群众生活普遍比较艰苦的年代,做点鸡毛换糖之类的小买卖,贴补家用,是会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的。然而面对人多地少、土地产出又不足以维持家庭温饱的现实,还是会有不少像陈江河养父这样的人,顶着政治风险,走村串户,鸡毛换糖。改革开放以后,最初搞鸡毛换糖的货郎们,发生了巨大的分化。有像陈江河这样的,具有敏锐的商业嗅觉,敢想敢干,生意越做越大,产品不仅打入了欧洲市场,还把老牌的西班牙商业帝国老费家族给打垮了。他的一些前瞻性思想如:海外仓等,让最了解他的人,妻子明珠也觉得疯狂至极。可是在经历了一番生死考验之后,明珠又觉得陈江河才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男人。的确,陈江河是那个时代,走得最远的中国人之一。也有不大成功的,比如陈江河的养父,他就没有把生意做到全国,甚至全世界的想法。他只想过好自己的小日子。还有,这也不在少数,他们在飞速变化的新时代,迷失了自己,昏昏噩噩,得过且过。这真是,大浪淘沙,真金乃现啊。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