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八十年代,在农村那些流动杂货郎如今怎么样了,生活还好吗?
货郎,杂货,都是八十年代,在农村那些流动杂货郎如今怎么样了,生活还好吗?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现在呢,我们村的新农村公社都建立起来了,当年的杂货郎爷爷也早就尘归尘土归土,只剩下一片记忆留在我们心中。至于村子里其他的杂货郎爷爷,如果还在人士,也许后来有了更好的营生,也许也在家以耕地为生,但大多数现在都已经老了,大多数和我们平常人没什么区别。
(文/阿冰)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偏远的农村,还是有点,就是很少见了,现在一般来的货郎拿的都是菜刀啊,簸箕,锁子,盆子……一系列的东西
现在很少看到了,小时候我还能时不时的见到过(不小心暴露了年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八十年代,那个时候是市场经济的起步阶段,在计划经济期间,农民的生活实在太贫苦了,家里的田不够种,田里的粮食收成少,一部分上交国家和集体后,所剩的很难填饱肚子,农民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不能私自做生意,不然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
后来国家开始鼓励市场经济的时候,农村赶集开始恢复,农民可以自己做生意,有的卖鸡蛋、卖工艺品、卖衣服、卖馒头包子、生活杂物等,赚点小钱来补贴穷苦的家庭,而有些杂货商则更加有想法,赶集的时候就在集市上卖东西,不赶集的时候,他们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去村里卖东西,大部分都是一些小孩子喜欢的小玩意,还有一些针线、糖果、火柴、打火机之类的小玩意。
偶尔村里有货郎来村里吆喝,特别受小孩子的喜欢,小孩子吵着父母要零花去买糖果,即便没钱,也上去围观看热闹,当时有些商品价格少部分按分计算,大部分按角,小孩子平时没事就去捡一些塑料卖钱,然后在货郎那里换点糖果,我还记得当初我收集了一大袋子薄膜纸换了50分钱,全换成零食,现在想起来特别后悔。
至于那些货郎如今怎么样了,其实他们也就是地道的农民,只是出于生计,才出来换点钱,平时的时候也是在家里种田,后来的他们有的开始做起小生意,比如在家乡开个小店子,赶集的时候挑着货物去集市上卖,基本就是这样。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都改行了呗。东西卖不动,就出门打工了呗。有的甚至开了更大的店面做批发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现在的农村生活大变样,都有能力到城里,超市购物,农村也有小卖部,磨刀修锁,补锅,等等也没有人搞了,坏了。丢了买新的,比过去幸福啊!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个因人而异,干什么都有成功的,只要不怕辛苦,加上努力,一定可以成功,小富靠勤奋,大富靠运气,勤奋努力肯定不会差,再来举例说明一下,1942年从河南来西安逃荒的那些灾民,现在在西安不是都生活的很好。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如果有活路,那些东西还要放展示馆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老一代挑着担子串乡的货郎们,现在都是老人了。
记得我们小时候的货郎,是挑着两个大竹筐筐,一只筐上放一个玻璃盖的大盒子,盒子里面分成很多小格,放着针头线脑、皮筋、鱼钩、鱼线、气球、......,另外一个筐上放一块木板,木板上方一大块黄色的麦芽糖。乡下的孩子都没有钱,便拿着牙膏皮、鸡胗皮、破铜烂铁、鸡毛鸭毛的这些来换糖吃。那种大块的麦芽糖是用一把菜刀和一把锤子配合着,看你拿来东西的多少敲下大小不等的一块块。
我们这儿的货郎都是吹一种短的竹萧,节奏韵律都是差不多,但是那些常来的货郎,只要听到那萧声响起,便知道是谁来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