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果曹操选择曹植继位,还会有司马懿的政变吗?
司马懿,曹植,曹丕如果曹操选择曹植继位,还会有司马懿的政变吗?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而曹值的支持者有丁家兄弟,杨修,孔融(不知道算不算)。
大家都知道司马懿是世家大族,实力雄厚,可是那杨修身世更为可怕,除了袁家外还有一个四世三公就是杨家。杨修之死固然有其自身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在这场世子之争中曹丕的胜利。
而杨修之死可以说是曹操铲除曹值势力,为曹丕的世子地位扫除障碍,所以如果曹值获得世子之位的话估计曹操也会杀了曹丕的头号支持者司马懿,就算司马懿不死也会被曹操冷落。
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曹值成为魏王的话支持曹丕的司马懿势必会遭到曹值的猜疑,想要进去曹魏的权利核心,司马家代魏恐怕只是痴人说梦罢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会,因为曹魏早亡国了,自然也就没司马懿什么事了。其实似乎现在有很多观点都在说曹丕、曹叡用错了司马懿。可事实上,在曹丕、曹叡两朝,司马懿都被压得死死的,根本就没有政变的机会。
司马懿最后能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朝廷中人更不喜欢曹爽而已。
曹叡托孤失误,选了一个无能的曹爽
曹叡托孤太急,当天命曹爽、司马懿辅政后就去世了,而曹爽刚开始虽然不敢专政,和司马懿一起全心地辅佐少帝曹芳。可是架不住何晏、丁谧、邓飏等人的唆摆,这才有了做权臣的想法。
而此时的曹丕和曹叡都已经去世很久了,根本预料不到后面的事,就算曹操选择了曹植,让他继位。难道他就能预料到几十年后会有个曹爽出来吗?
曹操对曹丕说过司马懿鹰视狼顾,说他“非人臣,必预曹家家事”一语,这话自然也会对曹植说了,但说的未必就是司马懿,而是杨修。杨修也不是我们所知道的那样忠心曹植,他也有自己的野心,在众世子之间摇摆,立场不坚定。
曹植的性格不适合做皇帝
在刘协禅让之后,曹植是第一个带头为他“服丧”的人,曹植可能和汉室不是很亲密,但要他背上个“篡汉”的名头,接受刘协禅让的话,我认为他是很难同意的。这样的话,别说司马懿抬头了,曹魏政权能不能建立还得打上个大问号呢!
而且曹植的文人气太重,偏重文学的曹植很有可能会“以文治国”,这在太平盛世是很好的,可当时的国情却不允许国家“重文轻武”。要知道当时的曹魏是面临着三方威胁的:西南蜀汉、东南孙吴、北方鲜卑,国内还经常有叛乱。
“以文治国”的可怕性,可以参照南唐李煜和北宋徽宗,恐怕五胡乱华会更提前发生。若果曹植继位的话,或许不会发生后面的司马家专权,但曹魏应该会提前就亡国了。
本文作者/狐史首丘:主写三国,次写明清,其余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曹丕和曹植的关系,才是真正的“既生瑜,何生亮”。
所以先说结论,对曹魏来说,最好的结果是——没有曹植。曹植的存在比曹植真正做的事情,危害更大。
我们不妨从司马懿的履历讲起:
司马懿在曹操手下的时候,并不是一个很突出的人。我们熟知的谋士,贾诩、荀彧、荀攸、苟或……武将有五子良将等等。
而司马懿,直到黄初二年,也就是公元222年,司马懿44岁了才是尚书仆射。又过了17年,公元239年,61岁的司马懿成为太傅录尚书事,也正式成为魏国百官之首。
十年后,司马懿发动政变。
可以说,司马懿的一生,就是把曹魏可以做的实权官都做了一遍,最后没什么干的了,发动政变。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是:
曹丕特别怵曹植。
对曹丕来说,由于在储君位置上曾经和曹植有竞争关系,而且曹植的能力还真的相当不错。这么一来,曹丕肯定要防着曹植一手。
于是,曹丕的这个小心思传到后面,就变成了魏国的政治传统:绝对不用宗室的人。
当时也有大臣意识到这个问题了,元老重臣的权力太大,魏国对近亲的防范又太严,一旦谋反,魏国就会被一锅端了。这么考虑问题的人叫高堂隆,只不过这话说完,他就病死了。
所以曹植的存在并不是和曹丕比谁更好的问题,更多的,是因为曹植的存在,使得曹魏的政治环境出了大问题。
于是~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曹丕和曹植的关系,才是真正的“既生瑜,何生亮”。
所以先说结论,对曹魏来说,最好的结果是——没有曹植。曹植的存在比曹植真正做的事情,危害更大。
我们不妨从司马懿的履历讲起:
司马懿在曹操手下的时候,并不是一个很突出的人。我们熟知的谋士,贾诩、荀彧、荀攸、苟或……武将有五子良将等等。
而司马懿,直到黄初二年,也就是公元222年,司马懿44岁了才是尚书仆射。又过了17年,公元239年,61岁的司马懿成为太傅录尚书事,也正式成为魏国百官之首。
十年后,司马懿发动政变。
可以说,司马懿的一生,就是把曹魏可以做的实权官都做了一遍,最后没什么干的了,发动政变。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是:
曹丕特别怵曹植。
对曹丕来说,由于在储君位置上曾经和曹植有竞争关系,而且曹植的能力还真的相当不错。这么一来,曹丕肯定要防着曹植一手。
于是,曹丕的这个小心思传到后面,就变成了魏国的政治传统:绝对不用宗室的人。
当时也有大臣意识到这个问题了,元老重臣的权力太大,魏国对近亲的防范又太严,一旦谋反,魏国就会被一锅端了。这么考虑问题的人叫高堂隆,只不过这话说完,他就病死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