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按正史来说,三国哪些人战绩可以拿出手?
公孙,孙权,张辽按正史来说,三国哪些人战绩可以拿出手?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按正史来说,三国哪些人战绩可以拿出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拿得出手的人真的不少。
即便是公孙瓒这种人,也曾经对少数民族战争中有着辉煌胜利。
暴力狂加自大狂:三国大草包系列之公孙瓒
本文作者为黄昏深处,主编为萨沙,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
公孙瓒是三国早期的北方诸侯,据史料记载他相貌俊美、声音洪亮、机智善概且勇武过人。他从“郡中小吏”的卑微官职逐渐爬升为“中郎将”的职位,并逐渐掌握了幽州地方实权,成为称霸一方的诸侯。公孙瓒不仅骁勇善战而且擅长聚兵练兵,旗下组建的“白马义从”更是三国早期有记载的最精锐骑兵部队。靠骑术起家的北方游牧民族乌丸都被公孙瓒打得节节颓败,强如袁绍这样的诸侯一开始在和公孙瓒的“冀州之争”中也处于下风。然而,公孙瓒的灭亡也来得非常迅速,在龙凑之战被袁绍反败为胜过后,他便锐气顿减采取自保策略,逐渐失去了对部队的控制,最终在袁绍军的进攻下自困于高楼,引火自焚……
常言道:性格决定成败,今天我们就试着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入手,去分析一下公孙瓒这个人物的性格,看是否能找出他迅速崛起和迅速败亡的原因。
首先,通读《三国演义》和其他一些史料,似乎每个诸侯身边都会有几个文官或谋士,动不动就献策或出主意。而有关公孙瓒的记载,你会发现这块内容完全为零,他麾下能打仗的将军也没有几个能上得了史书的……就此我们基本可以得出第一个结论,公孙瓒应该并不习惯像同时期的其他霸主一样,在身边养一个“幕僚团体”来为自己出谋划策。他崇尚的更多是任何事情都自己拿主意,而很少去听取别人的意见,“刚愎自用”这个标签,可以就此打在公孙瓒身上。
其二,再看看公孙瓒统治幽州地界时施行的政策,他似乎很痛恨少数民族,一味使用武力将其压服。当幽州牧刘虞对少数民族进行安抚,丘力居等乌丸首领都派人表示归顺的时候,他竟然派人杀了丘力居派出的使者。再到后来,在幽州治绩极佳,而且在百姓心中享有极高声望的刘虞也被公孙瓒打败杀害,自己独揽幽州大权……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第二个结论,公孙瓒是个尚武之人,喜欢用武力来解决一切问题,也过于迷信暴力的手段。
其三,公孙瓒一方面仇视当时的上流豪族,将他们的子弟都安排到穷苦之地,名为封官实为流放。一方面又与卜数师,商人之辈称兄道弟、拉结亲家,并利用他们的富有家资来充实军费开支。虽说拉拢商贾并非全无道理,但公孙瓒只重一边,打破平衡,对上流豪族打击太大,很容易就将自己和全幽州的上流社会都对立了起来……看来,我们在公孙瓒身上打一个名为“极端偏激”的标签也并不为过,他行事太过于按照自己的法则,过度刚猛而缺乏圆滑,也不懂得维持政治均衡的重要性,更不懂得去“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来为自己服务。
其四,幽州地界绝非无才可用,而公孙瓒手下有记载的人物,除了一个白马义从副统领严纲之外,其余都是他的亲戚如公孙越、公孙范、公孙续等。哪怕是赵云、刘备这等曾经在他麾下效力过,后来被证明为英才的人物,也入不了他的法眼,更得不到重用……看来,“任人唯亲”这个标签打在公孙瓒身上并没有太大问题。
综合以上四点,我们基本可以较为完整地勾勒出公孙瓒这个人物的性格轮廓来,他是一个过于自信而且做事过于阳刚,阴柔圆滑不足的人。他固然有勇猛刚烈,能征善战等优点,但是他也过于依赖于自己这些优点,一味用“刚性”去处理一切事务,却不明白“刚柔并重”的道理。就现代心理学的概念来说,这类刚性过猛的人往往个人能力非常出色,而且崛起的速度较之别人快许多。但是,他们的内心韧性也往往不足,只能打“顺风局”不能遇“逆风战”,运势好的时候还行,运势一旦低落他们就会收不住场子,甚至于急剧下落,彻底崩溃。
我们再来看看公孙瓒和他最大的敌人——袁绍之间的战争,从过程上看大多数时候还是公孙瓒占了上风。哪怕是在界桥大战失败,麾下精兵“白马义从”损失惨重的情况下,公孙瓒依然是攻多守少,一度迫使袁绍不断退却。然而,明显要聪明一些的袁绍完全看透了公孙瓒过于刚猛的性格,采取了“诱敌升入,耗其锐气”的正确战术来应对。袁绍军每次都是主动撤退,主力未受大损,而公孙军随着战略纵深越来越扩大,看似节节胜利却暗藏危机,后勤和兵力上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最终,强弩之末的公孙瓒攻不动了,自己的大后方幽州又起火,被刘和(刘虞的儿子,公孙瓒是其杀父仇人)和鲜于辅(乌丸头目,之前被公孙瓒狂虐的)联军攻破……这一切,其实都是公孙瓒自己之前所买下的隐患,现在到了集中爆发的时候。
再看公孙瓒兵败以后的所作所为,我们更能明白一个“至刚”的人一旦“折”了以后会是怎样的崩溃表现。他一下子从“绝对攻势”的极端,跳到了“绝对守势”的另一个极端,将易京作为自己的龟缩地,藏起来闭门不出了。据说他将易京城墙造得有六七丈高,城墙之外有土堑,土堑之外还有土堑,再储备上极多的粮食……即便如此他还是觉得不安全,甚至开始怀疑身边每一个男性之人,深居简出并不让男人近其身。他又在城中造了一座高达十丈,不设楼梯的高楼,只和妻妾姐妹们住在里面,公文和一切物资都用绳子吊上去,至于传令,则用专门经过训练的大嗓门女人(通信靠吼)……不用说,一位霸主混到这地步估计也离众叛亲离不远了,历史规律也早就证明,消极死守终究是不可能守得住的。最终,易京城还没等到粮食耗尽便被攻破,自焚未遂的公孙瓒也成为了袁绍军大将鞠义的刀下鬼。
公孙瓒这个人物的性格,差不多就是这样。中国道家哲学早都阐述过“刚柔并济”的道理,为人是如此,治国也是如此,历史上任何一个有所作为的君主都是深谙此道。而公孙瓒恰恰不明白这一点,一味迷信自己个人的能力和法则,只重刚强而轻视柔和,不懂得进退有度的道理,最终免不了迅速灭亡的结局……
PS: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将公孙瓒写成刘备的同窗之友,其实二人的年龄和地位相差都不小,作为同一届学生拜读在卢植门下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只是两人都号称自己听过卢植讲学而已(具体是不是都还要打个问号)。刘备投靠公孙瓒是纯粹的投靠,公孙瓒委派他守平原县也只是纯粹的委派,而且二人都未参加讨董卓的战役。罗贯中不仅在书中将公孙瓒列为十八路诸侯之一,还特地安排他在虎牢关亲自上阵与吕布一战,虽然未能取胜但也能成功退走。试想能从在三国第一猛将吕布手底下走上数十招,还能保命身退,已经是个了不起的单挑战绩了。这也算是老罗对公孙瓒个人能力的一种肯定,也是对他“刚猛善战”事实的一种尊重吧……
上一篇:用西方食材怎么做中餐?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