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父母在你面前念叨别人的孩子多么优秀,拿你和别人的孩子作比较,这种时候你会怎么做?
孩子,自己的,父母父母在你面前念叨别人的孩子多么优秀,拿你和别人的孩子作比较,这种时候你会怎么做?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父母在你面前念叨别人的孩子多么优秀,拿你和别人的孩子作比较,这种时候你会怎么做?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邀请,能理解这种情况。
因为比较,孩子被责备不如别人的时候,心情会很糟糕。父母觉得孩子不够优秀,不是他们期望的样子,落败感会使他们心生“怨恨”。
在父母的心里,孩子是他们一生的作品,如果这件作品比不过别人,他们会很难受,甚至比当事人还不能接受事实。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切,他们会不遗余力得支持、帮助孩子进步,期望他们变得有出息,有时还干些越俎代庖、揠苗助长的事情。然而有些事情不会因人的主观努力而改变,孩子还是难免平庸。
比较得与失,父母难免产生抱怨,比如常把这几句话挂在嘴边:“家里这么穷,都把钱花在你们身上了”,“投入这么多,也没考出个大学生”,“抬不起头来,孩子不争气”,当父母说这些的时候,孩子一定会很丧气,觉得自己辜负了父母的期望,悔恨自责,愧对父母。
二十年前,我高考落榜,就经历了父亲苦闷,母亲经常唠叨,忍无可忍时当着很多外人的面,各种抱怨,毫不避讳。每当这时,我就很尴尬,红着脸,恨不得有个地缝钻进去,一连好几天不敢和母亲照面。这种深深的挫败感,让我压抑了好多年,我生活在失败的阴影里,直到有一天发现自己再不改变,就彻底完了。于是我狠狠地要求自己,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成绩,成了单位上的业务骨干,父母渐渐地不再提起当年的事。
我理解当年的父母“恨铁不成钢”,他们有多爱孩子,就有多盼望孩子有出息,不再吃他们吃过的苦。然而,如果我的孩子也像当年我的样子,我断不会像母亲一样,重蹈覆辙。
因为这样的抱怨除了让孩子自卑之外,没有多大的作用,孩子肯定也希望自己出类拔,被人羡慕,既然事与愿违了,都学会接受事实吧。
“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学会辩证看待问题,明白得与失之间互相转化,人生在世不可能一番风顺,跌倒了再爬起来,积极客观的生活态度才是战胜坎坷的法宝。
与其在失败的谷底徘徊,不如彻底放下重新来过。当时光流转,我们都不该纠结某个阶段的失利,在时间的长河里,起伏跌宕本就是人生常态,努力做到得意淡然,失意泰然,才是真实的人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首先为什么我们会排斥这种比较?
一种可能是因为那个孩子没那么好;一种可能是因为我们没那么差
总之,这种比较对我们和别的孩子的看法都是片面的。
但我们面对这种比较最直接的表达往往是顶嘴回击甩脸子给父母看。
这就造成了双方的无效沟通。
要知道,即使我们很多人看似比父母读了更多书,但在沟通上都没有跳脱情绪化这一障碍。
父母真的在意别人的孩子多优秀吗?不!
他们只是希望我们变优秀。
因此,不妨暂时回避锋芒,心中的不爽可以以不和父母起冲突的方式暗暗发泄。
冷静下来后,分析一下自己和别人的孩子差在哪里?性格?努力?
再分析一下自己的优势在哪里?性格?情商?
最关键的是,分析一下父母和别人的孩子父母有什么不同!
把问题抛还给父母,或许是他们平时总是吵闹没有给你安静的环境?或许是他们的性格也很暴躁?
总之,有别人的孩子就有别人的父母。父母帮助我们改正,我们也要帮助父母,最终达到家庭内部环境的良性循环。
父母在被比较之后或许嘴上依旧强硬,但心里还是会暗暗反思,自己也有不够尽善尽美的地方。
没有人喜欢被比较!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有些模式不科学,但一直被复制
在我们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崇尚谦逊、谨慎的为人风格,对于人的成长,坚持“谦受益、满招损”的理念,认为对于孩子成长最有利的,就是通过发现孩子的弱项、不断敲打孩子,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不足,然后“知耻而后勇”。
这种文化发展下来,每个人从小都被敲打得够呛,然后鼓励和认可少得可怜,很多人还没活明白又当了父母,缺乏独立思考。于是,他们能够给到孩子的,就是复制老一辈的模式——继续敲打自己的孩子。
这明明就是不科学的,每个人小时候都反感被挑剔、责备,长大了却对自己的孩子如此,只是进入了一个循环而已,有意识的家长都会打破这种循环。
再优秀,都不够好?不是的。
笔者从小也是这么过来的,至于在外面,笔者也是众多家长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很优秀。然而,在笔者的母亲眼里,做再好都是有进步空间的,都是你力所能及应该做到的,自然而然地,做不好就是不应该的,就必须批评、指正。
没办法,即便在学校被老师各种喜欢,被同学各种羡慕,回到家一样要面对一个永远无法“讨好”的母亲。小时候很怕她,意识深处还有点烦她——谁会喜欢天天挑剔自己的人呢?笔者的自我意识萌发得很早,懂事听话是我的选择,可被人挑剔不是我的意愿。
常常被人挑剔之后,人会形成一种模仿和抗拒,一边抗拒别人的挑剔,一边又忍不住挑剔人。
作为一个正常人,肯定都希望得到肯定和认可,尤其希望被自己最亲的人认可,这是人的天性。过分打压和控制的教育方式,忽略了个人成长中的这种天性,其实是不够尊重个体的成长需求,想让每个孩子都一个模样,怎么可能嘛?这样的家长不是太懒,就是太无知。
作为孩子,被挑剔之后成长得很完美,不得不选择优秀之后,是对自己深深的否定——我怎么就是不够优秀、不够完美,所以得不到肯定,会认为自己不配得到爱。其实,父母只是用错了爱的方式,哪个父母不是最爱自己的孩子呢?
上一篇:老詹又拿三双,但湖人输灰熊,詹姆斯是不是“廉颇老矣”?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