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古代皇帝看到垃圾奏折会怎么回复?
奏折,皇帝,雍正古代皇帝看到垃圾奏折会怎么回复?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原创文章,欢迎转发讨论
古代的奏折主要是明清两代官员向皇帝进言的主要方法,一般认为开始于明朝,只不过说法不同,明朝官员进言皇帝的,公事就叫题本,私事的话就叫奏本。到了清朝入关,顺治朝廷照搬明朝制度,奏折一词至此开始流行。
大清祖训:皇帝不准撕毁奏折
照清朝祖训,皇帝在接到官员奏折之后,不论什么情况,内容不符也好,皇帝不想看也好,即使言辞激烈,皇帝再生气的时候都不准撕毁奏折,这是为了防止皇帝后悔或是埋没人才等等情况的发生。
雍正皇帝就曾经气得把一个小官叫孙嘉淦的奏折扔到了地下,原因就是孙嘉淦的奏折连续指责雍正皇帝,含沙射影地说他残害兄弟,苛捐杂税,穷兵黩武的行为。可即使如雍正这样喜怒无常的皇帝,面对孙嘉淦的奏折也只是扔到地上,气消了之后还是捡了起来继续读了下去,最后孙嘉淦还因为这事连升了三级。可见清朝皇帝对奏折,即使是讨厌的奏折也是抱有敬畏之心的。
处理讨厌奏折的好方法:留中不发
明清皇帝虽然收到奏折的约束,但毕竟一国之君,偶尔心情不好或是不想回答臣下的话,也是有个不错的办法,那就是:留中不发。
顾名思义就是把官员的奏折留下来,不批阅,不发还,等后面有心情了或是想到怎么回复了再批阅发还。但是这做法也只能拖延一时,像明朝万历皇帝因为立太子的事和臣下有了别扭,万历不想处理政事,而朝臣却老是上奏立太子的事,万历只能留中不发,一件都不处理。结果奏折堆积如山,就像现在的呼死你和微信骚扰一样,搞得堂堂一个皇帝还得和臣下几次担保一定会处理好立太子的事,才算是平息了一点众怒。
清朝皇帝的有趣回复:“知道了”
万历皇帝不尊重臣下才导致了被朝臣怒怼,清朝皇帝即使是留中不发的奏折,之后有时间也一定会回复,不过清朝皇帝的回复倒也是挺傲娇的。
对于一些老话常说或者无关紧要的折子,一般回复都是“知道了”,就打发了上奏的官员。有时还加上一句“我身体很好”“知道了,以后不用再发”这些批语。尤其是雍正皇帝是真正的有奏必复,有资料记载,雍正在位短短十三年,批语就多达一千多万字,比他父亲和儿子批过的都要多。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美好一天很荣幸能为大家解答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我认为所谓的垃圾奏折,实际上就是一些请安折,晴雨折,贺寿折,还有一部分密折专奏,里面大都是各地的密探们给皇帝上的一些地方风闻。这些折子看似垃圾,其实一点也不垃圾,如果皇帝在一段时间内看不到你的垃圾奏折,你恐怕会轻则丢官,重则入狱了。
以下我为大家分享,我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与想法,希望我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清朝时期的垃圾奏折尤其多,什么原因呢?奴才多。外放的满族官员都是皇帝的奴才,奴才们定时给主子请安,这是规矩也是成法。就算没什么事情,也必须上折子去表明自己的心迹。皇帝心里会排一个序列,谁上了折子,谁没上折子,会一目了然的。
尤其是很多包衣,被派到了很重要的岗位,实际上还有监视地方,刺探情报的作用。他如果不定期给皇帝上折子,那就是失职。所以,有一次杭州织造给康熙上折子报告台湾有地方民众造反,虽然语无伦次,但这也是他必须做的事情。
到了雍正朝就更是如此了。大小折子雍正都要亲自过目,并且还要亲自做批示。有一次,一个外放的奴才在请安折里说了一件地方上的事情,雍正皇帝还写了上千字的批复给他,教他如何写请安折,并且请安折里不要谈事情,有事需要单独上奏。
到了乾隆时期,好多折子乾隆就交给军机处去看了,乾隆会见军机大臣时,一般就要求他们捡重要的说。其实,皇帝看到垃圾奏折并没有什么奇怪的,在当时那个通讯手段极度落后的时代,君臣之间的沟通只能靠这样的折子来传递,而皇帝一般也就三个字“知道了”。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在我国历史上,奏折是高级官员与皇帝间的正式文书,有一套严格的制度。各地官员差人把奏折送达皇宫,皇帝进行阅读,并且用红色毛笔批示 ,被称为“朱批奏折” 。
然而一些奴性官员为了巴结皇帝,讨得圣上欢心,就时不时地在拜奏官事、民事的奏折里,写一些自己阿谀奉承的话。还有一部分是凭着朝中的关系,官推官形式上位的,文采就不是那么斐然,他们上奏的奏折文章的写作质量也就很低。不论是第一种还是第二种,皇帝要么看了之后当做自己一天批奏折,极度枯燥之中的解乏乐子、一笑而过,要么因为刚才正好看到个水灾、干旱、民乱的奏折,心情大为不好,结果你写这么低质东西,一怒之下,雷霆大发,那个书写奏折的官员就倒大霉。
而历史上记录的最多、流传的最广,莫过于清朝时期的奏折了。几位皇帝对低质奏折的回复也甚是有趣。
简简单单康熙:朕凭三字打天下!
清代著名汉臣曹寅,一次向康熙奏报米价。而米价一事,对于康熙来说,不怎么感兴趣。
上一篇:预算1.6k到2.2k,哪款手机性价比高?MI9SE和魅族NOTE9,哪个好?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