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面对李自成的军队步步进逼,崇祯皇帝为什么不调吴三桂的军队回师保卫北京?
崇祯,明朝,山海关面对李自成的军队步步进逼,崇祯皇帝为什么不调吴三桂的军队回师保卫北京?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因为当时的崇祯皇帝手里的权利太小 又被一群东林党挟持 导致命令发不出去 再加上袁崇焕的原因 导致北军有点不听调遣 错失了良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崇祯十七年(1644年)二月八日,李自军大军攻下山西首府太原。当时李自成的大军即将兵临城下,那么宋朝的统治者崇祯皇帝又是如何应对的呢?但是他手中握有最大的底牌就是在山海关驻守的吴三桂率领的大军了,那么当时为何没让他前来守北京城呢?
小编要告诉大家,其实当时的崇祯皇帝是下过急调吴三桂进京解围的诏令。据史料记载,在崇祯十七年的二月二十八日,皇帝曾经下令:“征天下兵勤王”。到了当年的三月初时,又对身为辽东总兵的吴三桂下令, 命令其先放弃山海关外的土地,从镇守宁远对抗后金的任务中解脱开来,率兵前来拱卫皇室。不仅调动吴三桂一人,还下令调蓟镇总兵唐通和山东总兵刘泽清“率兵入卫”。
不过可惜的是,崇祯帝的调兵诏书发布后,各地响应者寥寥无几。小编认为主要原因是当时明朝大势已去,各地将领多从保存实力出发,不肯为明王朝殉葬。但是,如果只是单纯不奉诏的话还好,人之常情可以理解,但是如果不仅不奉诏,还假借“勤王”之名,在明朝土地上烧杀抢掠这就不能容忍了,但是还真有这样的人。山东总兵刘泽清接到崇祯帝的诏书后,不仅拒绝奉诏,而且借“勤王”之机对临清地区抢掠一番后转而南下,不久就逃到江淮一带躲避起义军的兵锋。
这么多总兵中,唯独只有蓟镇总兵唐通于三月七日率八千人应诏进京,但是崇祯帝一面表示高兴,一面又对这支部队不信任,派亲信太监杜之秩充当监军。这种做法彻底激怒了唐通,他把朝廷赏赐的东西摔在地下,干脆拉起队伍一走了之。最后也投降了李自成。而吴三桂接到崇祯帝的急诏后,立即向北京进军,然而,他在三月十六日才到达山海关,而李自成的起义军已于第二日到达北京城下,并经过一两天的功夫,就迅速拿下了北京城。吴三桂看到大势已去,只能率军返回山海关。
其实早在明军孙传庭部覆亡的1643年末,崇祯帝就感到手中已无兵可用,除了抽调驻守宁远的辽东总兵吴三桂部以外,已经别无选择。于是,他在第二年的正月正式提议调吴三桂部五千精兵入关。但这样一来,就等于自动放弃了关外之地。崇祯帝这个人极好面子,不愿承担“弃地”的恶名,于是又耍起了小聪明,召集大臣们一起商议,希望由他们决定吴三桂入关,他好顺水推舟。
但以首辅陈演为首的大臣看透了崇祯帝的真实用心,他们担心一旦由他们决定放弃关外土地,崇祯帝将来追责的话,必将难逃一死。于是,他们轮番上疏反对,陈演竟然打出“一寸江山一寸金”的旗号,多么崇高的理由!维护国家土地完整,到任何时候都是有理的,这肯定没有罪过,你崇祯抓不住辫子。大臣们把皮球踢还给崇祯,让他自己负责任。搞得崇祯帝骑虎难下,只好自己决策是否放弃关外。
可崇祯却并不想自己“决”,他想让大臣“决” 。谁“决”谁死,当我们傻?大家不肯承担责任,只好又召集阁臣们开会,但谁都不敢说真话,有主张不可调的,有持两可的,有主张南迁的,莫衷一是,百般敷衍。形势如此危急,君臣上下仍然毫无责任感,上下推诿,还企图把责任推给了边镇上的各督抚,要等到把他们的意见收拢上来,又误去了很多时间。二十多天过去了,调吴三桂的事还没定下来。而农民军已于二月八日攻下了太原。威胁已经近在咫尺了。
君臣上下,商议一个多月,谁也不愿承担“弃地”的责任,就把这件事关国家命运的大事给压下去了。 时间一拖再拖,终于失去了最后的机会。李自成来了。崇祯十七年三月初,农民军兵临宣府城下,直逼京师,指日可达。告急文书传来,举朝惊慌,崇祯召集文武大臣、科、道各官,问“战守之策”。 诸臣默然。崇祯叹了口气,拂袖而起,恨恨而去。
廷臣无计,而京外的督抚都认为撤宁远援京师必行,崇祯这才后悔不用吴麟征之议,着急了,把当初扣留的奏疏赶紧发下去,决定弃宁远以卫京师。三月四日,崇祯赐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左良玉、唐通、黄得功,刘泽清等皆封“伯”。还给刘良佐等二十余员将官晋级。到这种时候了,才知道武将的重要性,忘了以前怎么欺负人家,防范人家了。
但是,想让人家救你命,没那么简单,你是个什么德行,谁还不清楚。袁崇焕、卢象升、孙传庭都勤过王,结果怎样?三月六日,崇祯下令弃宁远,征各地总兵率部入京“勤王”。刘泽清谎报坠马,脚受伤,借故不奉诏。王永吉离得远,何时发兵,不得而知。唐通离得近,率八千人马先到。崇祯封唐通为“定西伯”,赏了他四十两银子,还派了个太监杜之秩去监军。
唐通率兵到了居庸关就立即投降了李自成。居庸关失守,京城门户大开,农民军畅通无阻,直趋京师。崇祯再想紧急征召吴三桂,可就太晚了。吴三桂还在等着调令呢,却先得到赐封平西伯的消息。他感到形势变得严重了。崇祯的特使太监谢文举星夜驰至宁远,下达了“勤王”的旨意。吴三桂开始部署撤离事宜。吴三桂所部精兵四万,辽民七八万。撤军容易,但还有当地的百姓啊,这都是军士的家人。
吴三桂“迁延不即行,简阅步骑”,仍耽搁了数日。向山海关进发。由于携带着百姓,道路雍塞,扶老携幼,每天行路不过五十里。如果要是真心勤王,吴三桂可以亲率骑兵主力精锐,星夜兼程,先行归京,就像当年袁崇焕一样,完全能够早日抵达北京。但是,谁敢当袁督师啊?
吴三桂率领精兵不是做先头,而是殿后,随着百姓缓缓行进。 走了五天,至十六日才入山海关。而此时,李自成的先头部队已经过了昌平,进入北京郊外。三月二十日,吴三桂军抵丰润,遇到降将唐通、白广恩所部。吴三桂将他们击败,收降了八千人。北京失陷的消息传来,吴三桂拨转马头,回师山海关。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