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有人说明朝军队装备的火炮数量众多,而口径却越来越小,是什么原因?
明朝,火器,蒙古有人说明朝军队装备的火炮数量众多,而口径却越来越小,是什么原因?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有人说明朝军队装备的火炮数量众多,而口径却越来越小,是什么原因?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明军的火器口径越来越小这一现象,实际上发生于明初的永乐—宣德年间,原因倒不是说大明兵仗局的工匠偷工减料,而是当时明军的主要敌人蒙古和越南士卒的甲胄范轻化,甚至无甲。面对这样的敌人,轻小的火铳即可杀伤对方,这样一来还可以节省成本,何乐而不为呢?
火器口径的缩小主要表现在单兵火铳和大铳上,像明洪武年间的手铳,长度在43-55CM,口径3-5CM,用的都是大号5-8钱重的弹丸,可以在五十米内轻松的击穿蒙古的重型札甲,这种洪武手铳放在当时的世界上也是数一数二的重型火枪。但是到了永乐年间,蒙古人已经被打的回归了原始部落社会,低生产的情况下蒙古的战士基本上都没什么铁甲护体,尤其是大部分蒙古部族的勇士都没有甲胄,只能多穿几件衣服。因此,永乐后期的手铳的长度就缩减到27-37CM,口径2-3CM,子弹2-3钱重,在五十米的距离依然可以击穿蒙古人的皮衣。
至于后来的明代火炮口径小,也是结合实际情况而定的。首先能威胁明帝国安危的蒙古、女真几乎没有什么城市建筑,最多女真有木寨城。对付这样的防御工事,小口径的佛郎机炮、虎蹲炮和二将军炮、灭虏炮就足够对付了。即使在进攻平壤时,单凭大将军炮的威力也是足够了(大概类似9磅蛇炮)。因为敌人多野战,所以明军并不需要大口径火炮,而是需要可是速射装填的火炮,因此各种轻小型火炮就成了明军数量最多的装备。像最后明军的最重火炮,也不过是18磅的舰载加农炮,但因为过于笨重,除了守城,没人带着它到处跑。因此后来明清作战时,火炮多是步兵炮最大口径的12磅和9磅加农炮。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提问者能够提供一点点历史根据我们好回答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懂一点军事常识的朋友们,肯定都知道:火炮的口径越大,威力就越大,射程越远。因此在历史上,各国曾经争相发展大口径重炮,例如德国和苏联的重炮。但是在明朝历史上,一种非常奇怪的情况出现了,在明朝建立的前期,火炮的口径并不算小。但是进入明朝统治的中后期,明朝火器的口径出现了小型化的趋势,大口径火器的数量越来越少。那么,明朝军队为何出现了这么尴尬的情况呢?
一、明朝军队继承了元朝军队的衣钵
蒙古军队在不断的扩张中,非常注意吸收各个地区的先进文明,例如回回炮等等。蒙古军队中夹杂了中亚、西亚、北亚等各地区的先进装备,正是在这一时期,蒙古军队接触到了火器。后来的元朝军队中,装备了大量从东欧等地流入的火器。不过,元朝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并没有维持太久。100年左右的时间,元朝已经被明朝所取代。在很多方面,明朝并没有恢复唐宋时期的气象,而是沿用了元朝的一系列制度。在明朝建立的前期,明朝军队装备了大量的火炮和回回炮,样式和元朝时期的武器非常类似。在明朝统治的前期,明朝军队以大口径火炮为主。因为北方的蒙古势力还在不断的反扑,而且规模比较大,动辄就是10万人以上的大战。在这样的情况下,明朝军队需要装备大口径火器,因为大口径火器的杀伤力比较大。
与此同时,这也是为了攻城的便利。在明朝统治的初期,四川、云南等地还存在着割据政权,平定这些割据政权牵扯到了城市攻防战。在这一阶段,明朝军队不仅装备了大口径火器,甚至还沿用了蒙古时期的回回炮。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装备最适合自己的武器,这是军队发展的必要条件。到了明朝统治的中期,明朝军队装备的大口径火器明显减少,古老的回回炮更是没有踪影。因为全国各地已经平定,在明朝不间断的打击下,败退北方的蒙古势力损失很大。再加上蒙古集团内部的混乱,蒙古势力已经无力大规模反扑,开始以小规模的袭扰为主。明朝军队开始转入了机动作战的模式,装备的火器开始出现小型化的趋势。
二、无论是蒙古骑兵还是日本倭寇,机动性都很强
进入明朝统治的中期,蒙古势力虽然仍旧时常南下,但以成百上千的小规模袭扰为主,超过1万人的战役已经属于大战役了。原来的那些火器威力比较大,但是重量也居高不下,非常不利于机动作战,只能用于攻城或者防御。在16世纪初期,西方军队使用的佛郎机传入了明朝。明朝军方对佛郎机的性能赞不绝口,因为佛朗机的性能稳定,而且大小正合适,满足了明朝军队小规模作战和机动作战的要求。明朝开始大面积仿制佛郎机,到了明朝的后期,明朝军队对佛郎机的依赖性很大。除了佛郎机,明朝军队还装备了其他与佛郎机类似的火器。这些火器便于操作,甚至能够在战马上使用,起到了机动作战的作用。除了对付北方的蒙古骑兵,与日本倭寇作战的过程中,也呈现了类似的局面。
在电影《荡寇风云》中,戚继光的部队使用了非常便于携带的虎蹲炮。虎蹲炮就是一种轻型火炮,地位类似于现在的迫击炮。至于三眼铳,请大家联想现在的火箭筒。明朝军队之所以装备这些轻型火器也是自己的考虑,在明朝统治的中后期,日本倭寇开始不断的侵扰东南地区。这些倭寇并没有什么防护能力,但机动性很强,经常在东南地区流窜,搞得明朝军队疲于应付。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戚继光的军队装备了大量的轻型火器。明朝军队的火器发展呈现了口径越来越小、越来越轻量化的模式,但是在明朝末期,应对后金军队的过程中,明朝军队的这套办法失效了。
三、明朝和清朝都非常看重红衣大炮
后金政权建立之后,明朝与后金展开了反复鏖战。起初,明朝军队与后金军队进行了大量的野战,明朝军队败多胜少。后金军队了解明朝军队的火器众多,但是射程有限。后金军队派遣少量部队,不断的在明朝军队周围迂回,进一步消耗明朝军队的弹药。待弹药消耗殆尽之后,后金军队利用骑兵的优势冲散了明朝军队的阵型。由于屡战屡败,明朝开始调整自己的防御战术,不再与后金军队进行野战,而是尽可能的利用城池的优势。在这样的情况下,明朝军队开始重新装备大口径火器,也就是“守坚城,用大炮”的战术。其实,这套战术成功的阻击了后金军队,甚至击伤了后金大汗努尔哈赤。但在登州之变以后,后金军队也开始拥有红衣大炮等火器,明朝的城市防御优势不复存在。随后建立的清朝开始仿制红衣大炮,火力上甚至超过了明朝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