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你如何理解“非己所安,不加于物”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两句话?
自己的,意思,都是你如何理解“非己所安,不加于物”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两句话?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你如何理解“非己所安,不加于物”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两句话?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非几所安,不加于物。”这是佛教经典中的句子,我没有研究过佛教典籍,所以这里说一下自己的理解。
从字面来看,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自己感到不安的事不要加在别人身上。但是最后一个字是“物”,而不是“人”字。这个和佛教的教义有关。
晋 袁宏 《后汉纪·明帝纪下》:“佛者 汉 言觉,将悟羣生也。其教以修善慈心为主,不杀生,专务清浄,其精者号为‘沙门’。”
这里就解释清楚,为什么最后一个字用“物”代替“人”,这个是由“人”推广到所有有生命的东西,表现了佛者对待万物所持“慈悲”的情怀。
这句话的意思就应该理解为自己感到不安的事,不要加在凡有生命的物身上,包括人。例如对待死亡谁都有恐惧感,就不能去伤害所有生命。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孔子对他的弟子们说的话。意思是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去做。这是为人处事的道德原则。
有的人曲解这句话,说这句话不对呀!你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并不代表别人也不愿意做。
实际应该从善的本意来理解。这里的“施”是强加、逼着别人去做。我没有逼着你去做就好,至于做不做,那是别人的事,与自己无关,没有违背道德底线。
古代儒、释、道思想有共同之处,都是出于善的本意。所以这两句话意思是相近的,只是前者把“人”推广到“物”,表现出对万物存着悲悯的情怀,也就是慈悲心。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邀。参透即悟透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非己所安,不加于物。”我的理解是:不要将奢求强加于超出自己最大限度地努力之后,。顺其自然,才会觉得“顺水顺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最好理解,那就是针对任何人,都应换位思考。只要都能做到换位,这个社会就会更加和谐相处,一派朗朗乾坤。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有几个喜欢别人强加给自己的?虽然是这样说的,但事实上这些现象从古至今就是这样。有社会存在,就有不平等。不由你愿不愿意,劝是这样劝,但这种人太多,只看对象是谁。前两门句话还说得过去,不安全的东西对自己对大家都有害,比如明明知道是危房,就是不搬出来,要垮了都不走。这种人还是不多,但也不算稀少。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正是祖国传统文化思想的魅力之所在!这个问题很好!“己不所欲,勿加于人”、“己所不安,勿施于物”、“君子不夺人所爱”、“自渡渡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有很多的推己及人、推人及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物及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语句、内容和思想。
即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教人向善,做人做事,要考虑顾及对外界的影响和公正方面的教育、教化人的知识点,它的思维层面上,不是单一的,也更非自私的。如您所问“非己所安,不加于物”、“己不所欲,勿加于人”,就是,让自己都感到有危险、不安全、成威胁、或伤害的事情,就不应该强加于外物(人); 连自己都感到很不情愿、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就不应该强制、强迫别人去做。
一言一蔽之,中国古人是很强调、注重公德,以及其教育和普及的。现今社会对传统思想文化中,合理、公德、美德、上进、秩序、相互、仁爱等很多好的东西,我们还是应好好学习、继承和发扬,切不可一味的“全盘西化”。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人生在世,还有什么比生命的意义来的更为重要呢?
就说一条人命吧,有‘’轻如鸿毛,重比泰山‘’的豪言壮言,同时又有“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经典语录。该听哪个呢?能理解“不怕没柴烧”的又属于那种人呢?
这二句话的“境界”确实很高,特别是对修炼者来说可能是一辈子的修行目标……
但是,对充满了 ‘’七情六欲、贪嗔痴 ‘’的人类社会来讲,注定了只能是个自我约束的美好愿景,历史也不断的重复证明了人类这一“丑陋”现象……
所以,只有通过法律与法制来约束人类“天生”的各种欲望才是‘’正道‘’。
上一篇:用海绵点什么小药钓鱼好?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