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但为何衣食住行中却把“衣”排在了首位?
衣食住行,民以食为天,都是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但为何衣食住行中却把“衣”排在了首位?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但为何衣食住行中却把“衣”排在了首位?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邀。
”衣”排在住食前面,说明人类进步了,懂得了文明。文明社会,人比较容易和谐。着衣排在首位,说明人高于其它动物,懂得荣辱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浅谈个人看法,认真回答,虚心请教!
其实,回答这个问题很简单。我们分别从这两句话来提高认识,这两句话从本质上来上说都是没有问题的,都是大家比较通俗的说法,慢慢的就成了嘴边时常挂念的一句话。但为什么在“衣食住行”中,“食”却放在了“衣”的后面呢?
从提出的时间上来看:
“民以食为天”这句话,最早提出来的在《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有过记载,其原文是:“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翻译过来就是:“皇帝要以百姓为赖以生存,而百姓则以食物作为自己的生活所系”。这里便有了本质的区别,在古代,由于战乱、天灾、征税…等各种因素,这个时候提出来这句话,很显然既迎合了当时百姓的需求,又稳定了统治者的统治地位,给人一种从上到下的体恤效果。
“衣食住行”的提出是则是在孙中山《民生主义》。这里要插点小知识,那就是《民生主义》提出的背景。当时为了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一个全新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提出来的“革命纲领”,它受一方面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另一方面我国当时的经济体系也发生了微妙的改变,沿海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模式的工厂,已经不再是古代那种“小农经济”,传统的农业模式受到了冲击,致使“食”在当时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
从接受的思想主体上来看:
“衣食住行”从这四个字来看,很明显“衣”的作用已经从某个角度已经超过了“食”。这个在民国时期,已经有所体现,因为受西方思想的影响,西装、旗袍等逐渐成为了社会的主流,传统的长袍马褂已经慢慢的被西装所代替,这也就从根本上最能体现民国的特征。因为穿着的改变,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人们的谈吐和举止,西餐也逐渐被国人所接受,这其中的过程都是传递的。
所以,要问“衣食住行”中为何“衣”会在“食”的前面?想必现在不难解释了吧。
原创回答实属不易,关注小编,这里有很多你喜欢的回答!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俗话说的好“人靠衣装,佛靠金装”,因为人穿衣不仅仅是为了保暖防风,还是装饰身体(耍酷),美化生活(吊马子)、提高身份(装B)等的作用。因此服饰成为一个名族历史、文化、生活、生命延续的重要载体。像电视里面演的野蛮人一样,虽然他们生活条件差,但名族服饰之美,令人惊叹,尤其是酋长,更是一枝花的存在。所以所衣服的影响深入到生活各个方面,所以排第一。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奔波劳碌只为饥,但凡得食又思衣,
衣食住行思妻妾,娶得娇妻生贵子,家有良田千万顷,人无官职被人欺,
中了高官朝帝主,如何及得汉钟离?
这首打油诗,足以证明人生的欲望有时真是贪得无厌,但却是活生生人生百态生活的写照。
把《民以食为天》与《衣食住行》相提并论。真不知道是《文断章取义》或是《章连文取意》尤如“直匠对弯木”着实要费一番神。
人生来到世界上,为什么,第一时间个个都是哭?是不是知道了?人生注定奔波劳碌?
《但凡得食又思衣》连刚出生的婴儿都知道吃是唯一大事,所以《民以食为天》。
《衣食住行》的衣,并不是指文明不文明的标志,更不是说,衣着的作用超过了食。衣排在食住行前面,也不是说人类进步了,懂得文明。
《衣食住行》是雅称,俗话则是《吃穿住行》“衣食”原泛指基本生活资料,并不包括绫罗绸缎,山珍海味。
《衣食住行》指的是人们人生最基本的生活条件,而不是《丰衣足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奔波劳碌只为饥,但凡得食又思衣,
衣食住行思妻妾,娶得娇妻生贵子,家有良田千万顷,人无官职被人欺,
中了高官朝帝主,如何及得汉钟离?
这首打油诗,足以证明人生的欲望有时真是贪得无厌,但却是活生生人生百态生活的写照。
把《民以食为天》与《衣食住行》相提并论。真不知道是《文断章取义》或是《章连文取意》尤如“直匠对弯木”着实要费一番神。
人生来到世界上,为什么,第一时间个个都是哭?是不是知道了?人生注定奔波劳碌?
《但凡得食又思衣》连刚出生的婴儿都知道吃是唯一大事,所以《民以食为天》。
《衣食住行》的衣,并不是指文明不文明的标志,更不是说,衣着的作用超过了食。衣排在食住行前面,也不是说人类进步了,懂得文明。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