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道德经》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它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的人,知者,道德经《道德经》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它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道德经》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它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知者不言,实物不会说话。言者不知。言语与文字同类传递信息。离实际实物有距离言语名也。
怎么知,品,嚐,感,觉,知,感知的东西是没写在纸上的。言者说也,能说的语言名子文字是符号。文字不是实物,不能实用的,文字只是代言,只有实钱,实物才能感觉到。
老子告诉我们,五千言里的言外之意,在实践中自己遇到,才能悟出正道。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是文开石,我有靠谱的答案。
单说这八个字,可以通俗的直接解释成:
“聪明的智者不多说话,而到处说长论短的人就不是聪明的智者。”
或者
“智者不轻易发表观点,随便发表观点的是不懂装懂的人”
就够了。话也不是不对。
但是,结合上下文,通俗的解释就有问题了。起码是没那么浅显。
先上原文:
《道德经》马王堆帛书甲本(56)第五十六章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㙂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上一章说的什么?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后面说的什么?
只要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能够做到,堵住私心的暗道和漏洞,关闭它的大门和小门。和着无名的“光”同去有名的“尘”,挫伤它的骄横和锐气,排除它的纷争和干扰,使社会上下处在相对平衡的和谐状态,这就叫“玄同”。所以说它“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 在“玄同”的世界里,没有亲疏、利害、贵贱的分别,所以为天下贵。
那么“知者弗言,言者弗知”解释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之类的是不是显得突兀了?
所以说这一篇讲的是“玄同”的状态,讲的是平衡和自然。因此这句话想说的应该是:
凡是反自然的知识都不宣讲,相反宣讲的都是不反自然的知识。
这样解释也和道德经全篇的思想相一致。
为什么我们不把“言”与“不言”直接理解成说话、表述观点之类的?
这是参考其他篇幅中的不言,以及《道德经》中无为和不言的推崇。
《道德经》马王堆帛书甲本(2)第二章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无为和不言,无为是不做违背自然的行为,不言指反自然的知识都不宣讲。
《道德经》马王堆帛书甲本(43)第四十三章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不言”的身教,“无为”的好处,天底下其它东西少有能赶得上它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意思是:真正的“知者”不轻易表达自己的观点,喜欢表达自己观点的不是真正的“知者。”
这个概念和苏格拉底的:“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差不多。知识是无限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一个人知道的越多,就越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别人请教你一个问题,你给出的观点只是自己的观点,未必就适合别人。即便是你把自己所有的经验都告诉了别人,那也很难成为别人的经验。因为每个人的经验都是经过教训得来的,忽略“教训”这个过程,很难得出真实的结果。
另外,从因果论上来说,很多东西都是注定的,是人力难以改变的。努力可以改变轨迹,却改变不了结局。真正的“知者”必定是懂得因果律的,他从一件事的开始,就看到了这件事的结局,明白了自己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改变一些结局之后,自然就会“知者不言”了。
就如同《大话西游》里的至尊宝,即便是拥有齐天大圣的法力和月光宝盒的魔力,却仍旧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结局。
如果是你,想必也会放下执着,带上金箍,默默走自己该走的路。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老子所说自然有道理,不过其曲太高,言语奇怪,不好理解。有索隐求怪之嫌。不如儒家从平常日用间修身好懂。
老子本无意留下文字,所以也不能怪他。
道德经之五千言被后人反复研究,兵家以之为上等兵法,治世者以之为上等策略,道家以之为金丹大道,常人以之为上等处世法则。当然也有大笑而弃之者。
圣人体道,与道玄同,不形与言。道之玄妙非言语能说,比说苹果的滋味难以言说形容,游泳的感觉如何说与不会游泳的人知?悟了就是悟了,没有悟,不管怎么说,都无法悟。
常人不明,未悟道,口谈言辩者,非真知道者。言说不己者,即非真知。会游泳的人不会随意跟不会游泳的人说游泳的感觉,跟会游泳的人也是相视而笑,双方已明,又何须用言?
圣人三缄其口,不露锋芒,释然无虑,含光敛耀,顺物忘怀,和世俗混同,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
圣人虽与世混同,心却超然于尘情外,没法让他亲近特定的人;德被众人万物,人人见而不愿意疏远他;淡然无欲,众人无法以利打动他;超然已脱生死,常人也无法伤害他;视名利富贵为浮云,不可以贵而动他;披褐怀玉,不可以贱而动他。
圣人不在亲疏利害贵贱之间,故是天下之贵人。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