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你如何看待“中庸”二字?
中庸,孔子,的人你如何看待“中庸”二字?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一、中庸的理解
《论语》中孔子最早提出了“中庸”这一概念,但他并没有对其作出具体的解释。后来,朱熹将“中庸”解释为“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在朱熹看来,“中”是调和,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道态;“庸”是平常,始终如一的状态。“中”是“庸”的前提、依据;“庸”是“中”实践。所以“中庸”就是在实践中无过无不及的适当状态,也是在这种状态下的实践应用。过犹不及是孔子中庸思想的核心。孔子认为对于一件事情来说,存在两个极端,即过头、赶不上。无论处于哪个极端,后果都是一样的,而其中的适当的点才是最好的,这个适当的点既没有过头,也不是达不到。“执两用中”就是这个意思,“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二、为人处世不极端,处理问题的方式恰到好处,合乎中庸。
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的同时也要思考。在这里“思”和“学”就是两个极端,在这其中有一个学思结合的恰到好处的点,就是中庸。掌握了中庸的标准,并按照这个标准去践行,就是我们做成事情的捷径。“和”是达到中庸的方式,“和”的最大意义是“执多用中”,“执多用中”是“执两用中”的延伸,是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的一个基本准则。统治者以这样的方式治理国家,“正身”以“治民”,遵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关系,上下相和,“四海之内皆兄弟”,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孔子所谓的“中庸”,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用中、达中的最高手段是权变。孔子承认事物的变化发展,并且要在事物的不断变化中求得中庸之道。对于任何事物而言,没有一成不变的万能公式,要求我们在具体的实践中去体会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
三、行礼、用礼要符合“中庸”之道,“礼之用,和为贵。”
很显然,“和”即中和、中庸。对上对下、对内对外、对己对人、对人对事都要求“行之以礼”。同时,礼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内在地“仁”,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身出不同的环境,都要有合适的礼,也就是行礼要“适中”。“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蓉,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一个人如果能处处做到符合礼仪,这实质就是他内心达到“仁”的境界的外在表现。
为了追求与天道、天性合一的至诚、至善、至仁、至真的人性,必须使情感合于理性,因而需要对情感加以约束和限制,只有“致中和”才能达到“仁”的最高境界。孔子把“仁”看作一种最高的道德,主张人们在生活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要达到“仁”,需要人们的道德自觉,实际上也就是人们在自己的生活和行为中应遵守一种内在的道德法则,或者说要行中庸之道。
【亲爱的朋友,这里还缺你的评价......欢迎你留言、互动、点赞、关注、收藏、转发。更多精彩分享给你】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中庸,孔子的意思,就是在“善与恶”之间走极端。“不偏不倚”,择中善,而不是一些人理解的搞“平衡”。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善与恶,两个极端。隐恶而扬善,显而易见,择中善,而不是在善与恶之间搞平衡。
问题在于,不偏不倚地择中善,除了孔子说的圣人舜,没人能夠做到,故孔子又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白刃可蹈,即俗话说的,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夠极端的了。
至于《中庸》一书,秦始皇时才有“车同轨,书同文”,《中庸》却有“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文字,明摆的,伪作。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很多人将中庸理解成平庸,和稀泥,这是误解。中庸的背后是道理,即一个事情为什么是这个样子,一定有它的道理,你要解决问题,也要讲解决问题的道理。所以中庸,不教人偏激,它在两端之中。当然这个中,非物理之中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中庸二字,中,不偏不倚。庸,用也。简单可释为「用中」。可知,中庸告诉我们,人无论是做事还是说话,都应该运用「或遵循」无过无不及的原则,既不能过分,也不能不够,要适度、恰当,要留有后手,适可而止,关键是不能走极端,走偏锋。所谓「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小人行险而侥幸」。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数学与中庸
翻翻网页,发现不停的被推送初中数学题目,然后发现自己的数学水平赫然被止在了初中二年级及格线,因为怎么都回忆不起来韦达定理的分子分母都是谁了。
数学正是经验主义者与理性主义者共同认可的一个领域。理性主义者并不否认认识的源头来自经验,经验主义者并不否认数学的发展是由于认识本身。认识本身就具有了解自然的能力。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上一篇:人们总喜欢亲近和帮助自己觉得有好感的人,那么人们这行为形成的因素是什么?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