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怎样看待某些父母的暴力教育?
孩子,暴力,父母怎样看待某些父母的暴力教育?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怎样看待某些父母的暴力教育?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适当的惩戒是必须的,过宽容就是纵容,把握好“度”!现在的孩子为什么心里承受能力差?动不动跳楼自杀,关键是现在的孩子生活在过于宽松的环境里,周围都是呵护,都是宠爱,都是表扬,他们的心灵已经受不得一点点批评,受不得一点挫折。这难道不是现今社会的悲哀么?
所以要让孩子享受挫折,父母扔掉棍棒思想,让挫折抹掉孩子的棱角。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暴力教育的形式有三种: 一是教育上的语言暴力;二是教育上的行为暴力;三是教育上的冷暴力。@妙指飘香认为,任何形式的暴力教育都是不科学的教育,都是失败的教育,都会导致孩子心理受伤害,不利于健康成长。
先来说说教育上的语言暴力。这种教育形式多见于文化水平较低的父母,他们修养较差,语言粗俗不堪。对孩子教育时,往往都是恶语相向,骂人如家常便饭,极易造成孩子心理性格的扭曲: 自卑、怯懦、恐惧,严重影响孩子正常的发育成长。
再来说说教育上的行为暴力。这种教育方式就是通常所说的棍棒教育,常见于喜怒无常、性格乖张的父母,他们也不是不爱孩子,而是性情太过于暴烈,发起火来容易失控,打起孩子来没轻没重。这样家庭出来的孩子极缺乏安全感,性格容易分裂,一方面渴望温馨,另一方面又有报复欲望。
还有那个教育中的冷暴力形式。家庭教育中的冷暴力,就是对孩子淡然处之、漠不关心、不管不问,特别容易使孩子具有孤独感、缺乏归属感。这种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同样性格会扭曲,对人对事容易冷淡,缺乏热情,即便对亲人也缺乏必要的亲情。
总而言之,父母的暴力教育,是导致孩子性格扭曲的源头。为了孩子能够健康快乐成长,家长们需要努力克服各种形式的暴力教育,给孩子一个温馨、安全的家,让孩子健康成长!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在暴力教育的问题上,家长们是如何看待的。在50后、60后读者的观念里,他们确实打过不听话的小孩,但并非暴打;而不少80后、90后的家长觉得昨日本报报道的个例(《他们“收拾”了女儿10年》)是非常极端的,应该也很少见,虽然他们这两代人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都挨过父母打,但大家都觉得,挨打是因为自己犯了错,且被打得并不厉害。对自己的孩子,很多家长认为,有时候轻打是可以的,但打孩子不要超过6岁。
在“打是亲、骂是爱”及“棍棒之下出孝子”等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下,因孩子做错事,“中国式父母”一怒之下、对孩子暴力相向,甚至拳打脚踢的现象,恐怕是并不罕见,不胜枚举的。然而,我们为人父母的家长在打孩子时,是否考虑过这么一个问题,孩子之所以屡屡犯错、做错事,是有多少原因是家长教育不当所致,又有多少因素确实是孩子的原因?
如果所犯错误,确系孩子的原因所致,孩子接受适当的体罚与惩戒姑且还可以理解,而如果所犯错误的原因,恰恰是家长的溺爱、教育方式不对,甚至避免这样的错误连家长都难以做到,作为父母又有什么资格对孩子暴力相向,拳打脚踢,进行所谓的“家庭教育”。
其实,孩子之所以屡屡做错事,犯错误,多半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家长教育方式不科学、不合理,甚至是引导错误所致。很多事作为家长都难以“以身作则”,为孩子做出榜样和表率,作为家长,又凭什么理由和资格,动不动就对孩子吆五喝六的恐吓、动武?如此“暴力型”教育方式,不仅不能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使孩子知错能改、迷途知返,而且对孩子的心灵伤害也可能是最大的、对孩子所造成的逆反心理的影响也可能是最深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同意家庭暴力除了打,语言暴力对孩子损害也很大。特别是快到青春期的海子,家长偶而打一两次孩子,还算不上暴力。经常打骂,形成习惯,是非常恶劣的事情,大多数孩子内心的阴影是不会消除的。有些孩子立开父母,进入了较好的教育环境,或交上了很好的朋友,能开导他,也许最后能和父母和解多数孩子终其一生不能和父母沟通。个别的会成为仇人。我亲眼见过。家庭悲剧中,这是最悲惨的。家暴既是中国封建传统形成的,也是父母没能耐的表现。为人父母千万要管住自己的手和嘴。 (海子应为孩子,立开为离开)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以我的亲身经历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的小学六年时间,几乎都在被打。原因无非就是放学在外面玩而没有回家做作业,或者作业有错题,做不到满分。三天两头的打。最严重一次,把我家晒被子的掸子都打断了。
初中以后,就开始接受冷暴力,一有什么事,我妈就给我冷脸,一个星期都不理我,看都不看。家里氛围非常压抑。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