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人之初,性本善”真正的含义是什么?
本性,人之初,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真正的含义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本性非善非恶,如如不动,本自清静,圆满俱足,是每一个生命都具备的自性,它本不生灭,能生万法。佛陀彻悟后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这里的如来智慧德相即是我们的本性。
这里顺便提一下王阳明的心学,心学其实是儒瓶装释酒,作为儒学门徒当然不能大张旗鼓宏扬佛法,为礼法所不容。因此他便借心学之名来宣教自己的证悟。他所强调的心即禅宗之本性。他的心学四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倒过来即是修证过程。用佛教的话来说叫: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相关问题
《道德经》里,“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句话如何理解?
孔子说的“性”和佛说的“性”是一回事吗?
人之初到底是善还是恶?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人之初,本性为私,后启人智。
人之初,多习良善者易善为,多染恶劣者易恶为。为善为恶受人操守导引,全在思想之间,人之善恶之念又可以互为转化,在满足不同的外界条件下,有向对方转化的特点。
所以说,人之初要多习善念,远离恶性,坚守善良品性,不能为恶社会。但善良的品性不等于懦弱无能的作为。如有大善于社会,大善于民生,则为社会之福,善及众生。切不可因一小善而做出以身饲虎的愚腐,仿效佛教典故和东郭先生。
因大善而为一恶者,救千百人而杀一人者,当为善行。大恶不除如何能有大善存世。
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仁人志士殚精竭虑要为天下人谋取一个理想的幸福的社会生活,涌现出许多伟大的人士,此是为大善,圣贤之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常言说“读书读个唱儿\",这话还真不假,从小读《三字经》读到现在,在唱中读,在读中唱,千遍万遍,也没有读出其的意思,特别是首句“人之初,性本善\"。
今天看到有人提出这个问题并邀请回答,细思静虑,自求究竟,还真是弄不准所以然来。我以为,这句话是在探讨生命的初始状态的人性与后天的环境对人性影响与教育对人性的塑造问题。
这里探讨的人性,首先是初始状态的人性,即人生的缨幼儿时期,孟子认为人生的这个时期呈现出的是人的天性,是纯洁的,善良的,美好的,也是道学所倡导的无知无欲无求的状态,可用天真无邪这个词来形容。当然也有不同意见的,如荀子提出“性恶论\",告子提出非善非恶论等。
总之生命之出就如一张白纸,上面没有文字,没有图画,至于以后在这张白纸上会呈现出什么,取决于后天的生命状态。如果是一个狼孩,受狼的影响就会呈现出狼的本性,如果生在屠刀之下的屠户,接受的就是通过杀生以满足口腹之欲。如果生活在诗书的环境中,接受的就是诗书的熏陶。如果不及时进行教育引导,人的性格特征就会向背离天性的一面迁移,接受负能量,产生负行为,危害家庭社会。孟母三迁的故事,启发我们要为孩子们创造具有正能量的生存环境,保持性格中天性的一面不被污染,不被欲望遮蔽。
\"苟不教,性乃迁\",教育就是及时引导孩子明辨是非善恶,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做父母更要注重言传身教,特别注意\"行不言之教\",切莫要纵容自己的孩子背离正道,向世俗生活中不仁不义不忠不孝的行为靠拢。
老子英雄儿好汉,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了环境影响的重要,因为孩子从懂事起就接受了英雄文化,所以必然继承了英雄的文化基因。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人类刚出现时,本性是善良的。
二.人刚来到世上时,本性是善良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认为,人之初,是一张白纸,其父母在上面画成什么,就是什么。
年轻时,到一个同事家玩,同事的父亲一直唠叨他:“既没有本事,也没有胆量,光知道玩儿,干不成大事,二十多岁了还没坐过一次监狱,能有啥出息?”当时听了这话,我愣了一下,直接怀疑自己的耳朵听错了,这世上还有亲爹盼着亲儿坐牢的?然而,这确是事实,确实有这样的父亲!没隔几年,那个同事真的坐牢了,遗憾的是,他爹没能看到这可喜可贺的场面!因为他爹没等到这光辉时刻,便撒手人寰了。
有个亲戚,非常霸道,死不讲理,几乎不通人性。她对儿子也非常骄惯,她儿子的性格简直跟她一样,骄横跋扈,无恶不作。虽然没什么文化,但特别会玩弄权术。当个基层领班,就能把十分的权力用到十二分,特别喜欢僭越,拦权推责,勾结地痞流氓,利用职权捞取好处。打黑扫恶时,被抓了起来,她再也不说她儿子是干大事的人啦!
一个人是善是恶,不是先天决定的,不是社会决定的,不是学校决定的,是他的父母决定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