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书法学习中如何懂得“师法”的诀窍?
师法,书法,自己的书法学习中如何懂得“师法”的诀窍?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书法学习中如何懂得“师法”的诀窍?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师,学也。法,有两层含义:一是技法(笔、墨、章法等);二是法度(规矩、原则、谱)。不重师法的后果也有两种――一是走火入魔的丑书,二是花里胡哨的江湖体。
究竟要师什么法?法在哪里?最好的法都是先人创立的,如今都在故纸堆里,原滋原味的法存在于先贤大士的书帖、摩本、拓片之上。楷书的颜柳欧赵,行书的二王,草书的张旭怀素,他们的作品本身就代表着最正宗最权威的法度。摩临的过程本身就是师法,世界上有没有不经过临帖就很有成就的书法家?我不敢讲没有,但肯定不多。
到底如何师法?书法的法,内涵太丰富,第一层次是的师法就是摩仿,从点画到结字,一撇一捺跟着来,把字能写像。第二层次的师法是意临,揣摩先贤的技法技巧,让自已的书写循规蹈矩。第三层次的师法是仿其气度,或敦厚或空灵,或庄稳或峭拔,学人家的风度气质。第四层次的师法是融会。唐楷的中峰二王的偏锋,颜鲁公的折转柳公权的窝钩,都可以放在炉中焠火煅烧,融铸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师法古人是大智,泥食古人是大愚。书法艺术的目标绝不是要重现一百个王羲之、一千个赵孟頫,而是需要承而创的新面貌,开启新的时代篇章。尽管很难,数百年或有一个,但这才是正确的方向。
抱庸浅见,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学习书法,选帖是师法的必经之路。所谓选帖,即找准适合自己性格、喜欢的前贤法帖作为临习的范本。古人对书法一门的学问推崇的是一个人的“悟性”。所谓悟性,其实是指一个人天生具有的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发自内心的喜好和善于思考分析的一种天性。
师法从何而师,我认为首推晋唐。即学书者从晋唐人的作品中寻找适合自己临写的典范,从中学习用笔、用墨章法等。其中用笔为最要。用笔即笔法,经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临摹,从点画到结字,逐一揣摩前贤的用笔技法和技巧,参透古人的笔法精要。最后方能师古而出古。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学习书法,跟学习任何技艺都一样,必须向老师学习,向前辈学习。就像学习戏剧,一方面要得到老师亲授、指导;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多看老师、前辈的表演,用心揣摩体会,领会戏剧表演的真谛。
学习书法最重要的方法当然是临帖。临帖,是\"师法\"的重要途径。当然,临帖不仅要用手,更要用脑用心。齐白石告诫弟子,\"要学我的心,莫学我的手”。这话朴实无华,却振聋发聩,开人茅塞。毕竟临摹只是方法,手段,创作、创新才是目的。
提到创新,我想强调的是,“师法”还应包含一项重要内容一一书法审美的问题。这是大法,是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书法审美出了问题,那将是灾难性的。
清代书家傅山有著名书论“四宁四毋”:宁丑毋媚、宁拙毋巧、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这本是清代碑派书法兴起后,为对抗帖派柔美、妩媚,缺乏阳刚、旷达气象的一个很有警示或启发意义的书法理论,却一不留神变为了当代“以丑为美”的“丑派”书法之“理论依据”。
这是傅山的本意吗?
如果是,他该是丑书的倡导者,是\"丑书”鼻祖了,那么他的书法也理应已经\"丑\"到境界了,\"丑\"到极限了,再向前迈一步就可能是万丈深渊,万劫不复。
但当代一些无知无畏的书法大咖们,却全然不理会物极必返的道理,一窝蜂地向前涌去,大有不\"丑\"出个狗样來决不回头的执着,真是可悲可叹!
因此,\"丑书\"是当前书法之大敌。因为\"江湖书法\"充其量也是体制外的“江湖之人”所为,带动效应很小。而丑书则多是体制内的精英,他们借“师法”之模式,给后学者之损害,对书法事业之破坏,就像中国革命中王明、博古、李德,习书者着实应当清醒!
拙见,如有不妥,请多指正!
顺附本人圆光花鸟小品!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师法”,随着历史的变迁,各位书法大师逐渐消失,但是他们留给我们的是无价的财富和墨宝。大师们的书法各有所长,各具特色。我们学习书法,要先学各大书法家的书法理论,把理论学会读董,然后再开始反复研究字体的笔法,最后才可以学习临摹字体。书法,就是‘’师法‘’的理论和写字的方法。读董老师们的心,从字体看到大师们的用心,才能更好的去研究和演练,不能一味的去追求字体的华丽外表。在学习达到一定高度,水平达到一高度的时候才能综合各位大师的书法,创造出自己的独特字体。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用心体会“师法”的内涵。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