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学国画需要素描功底好吗?
素描,国画,中国画学国画需要素描功底好吗?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首先要说明的是,学不学素描和能不能画好中国画是二回事,两者没有必然联系。
二、需要重点说明的是,中国古代的画家包括现代的齐白石这批画家,虽然没有学过素描,但不等于他们不知道或不懂得素描关系,比如远近、透视、比例等。
《富春山居图》局部
中国古人对透视很早就有认识,最早见著于战国时的荀况,他在《荀子•解蔽》篇中有这样一段话:“故从山上望牛者若羊,而求羊者不下牵也,远蔽其大也。从山下望木者,十仞之木若箸,而求箸者不上折也,高蔽其长也。”大意是说,从山上远处看牛好像一只小羊,从山下低处看山上高大的树木好像一双小筷子,但(近处)牵羊和用筷子的人却并不觉得小,说的就是透视上的“近大远小”原则。
到南北朝时,中国山水画基本形成,宗炳在《画山水序》中就直接论述了和画画有关系的透视法,他说:”且夫昆仑之大,瞳子之小,近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诚由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今张绢素以远映,则昆间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大意是说,昆仑山如此之大,近看也不过数里,在人的眼瞳里也不过一寸;如果你走远一点看,昆仑山会变得更加小;在素绢上画昆仑山的话,昆仑山的形状是很小的。所以三寸竖画,可以表现千丈之高的事物;三尺横画,可以表现百里之远的景物。这个论述已经涉及到透视上的远近大小、长短、高低等基本法则。
唐代王维开山水画之先河,他在《山水论》中更进一步说到:“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陷如眉,远水无波,高与云齐”,说得其实就是比例、透视关系。
早期中国山水画的主要表现手法为以线为主,经线勾勒轮廓,之后敷色,你看隋唐以前的山水画都是“空勾无皴”的,到五代出现了“皴染俱备”,两宋时期皴法基本定型。皴法的出现与多样化,是中国画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古代中国画家处理素描关系中明暗关系的最重要手法,皴法可以很好地表现山水中山石树木的脉络、纹路、质地、阴阳、凹凸、向背等。
中国山水画的透视法在宋代已形成了较完整的体系,北宋画家郭煕全面总结了前人的山水画创作,他在《林泉高致》说:“远山无皴,远水无波,远人无目。非无也,如无耳“。大意是说,远处的山不用皴擦(没有明暗关系),远处的水不用描绘波纹,远处的人也不用画眼睛;并不是它们真的没有,只是看上去没有罢了(远近关系)。郭熙为此还提出了著名的三远透视法:高远、深远、平远,成为后世画家遵循的标准法则。同时代的画家韩拙在《山水纯全集》也提出了“阔远、迷远、幽远”的三远论,这些都是古代画家对透视的理解。
三、素描、油画这些西方美术也不是西方自古就有的,它们是十五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产物,经过乔托、 扬·凡·艾克 、马萨乔、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等一大批优秀艺术家探索、实践、总结而成熟的,特别是达芬奇,对构图、明暗、透视、色彩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最独特的艺术语言是运用“明暗法”和”渐隐法“,表现形象的真实感和立体感,《蒙娜丽莎》就是这种画法的典范之作。也就是说,文艺复兴以前的西方美术家,也是不懂素描的,他们的画也多是二维平面的。
四、总结:学不学素描和能不能画好中国画,虽然没有必然联系,但作为生活在现代的艺术家和创作者,懂得明暗、透视、比例等素描关系,对画好中国画是肯定有帮助的,可以少走很多弯路,所以那种认为学中国画只需临摹、学书法,而排斥素描的观点,是非常危险而错误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作为一名国画、油画、素描、水粉、漫画、雕塑、书法、篆刻均有涉猎的画家。我的答案是,单纯画国画,不学素描也可以,如果有正规严格的素描训练,应该会锦上添花。为什么这么说,中国画有“文人画”这一门类,纯粹是文人的笔墨游戏,无关似与不似,苏东坡画的墨竹,米元章画的山水、郑板桥画的兰竹也是此类,他们用的都是书法的笔意,追求的就是意趣。此类书画家,完全可以不学素描。如果做一名人物画家,我还是建议学一学素描,造型方面会有所裨益。
题外话,如果作为一名国画家,我强烈建议加大书法、篆刻方面的学习,假以时日,事半功倍。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学素描对国画一点用处都没用,国画里面没有透视,没有光线,所有的国画都是阴天。个人见解勿喷。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学国画不需要好的素描功底,或者说根本不需要素描,弄不好它会毁掉一个有潜力有天赋的中国画画家,甚至会影响中国画的发展。东西方两种绘画和审美的介入方式,存在诸多差异。学习国画必须从书法以及线描和晕染着手,这依附于中国文化与绘画的特殊性(民族性与程式美),以及所追求的高度(笔墨与意境)。中国画在近代艺术之前并没有所谓素描的介入,每个艺术时期均是大师辈出。反过来说,对于中国画入门的学生来说,本来就有素描基础,对于中国画的写生、临摹还是有辅助作用的,表面上上手快,好掌握,但如果今后搞不清他们之间的关系,就会对今后的艺术发展产生影响,一方面会对一些理解机械化,一方面还有发展出“素描国画”、“工艺国画”的危险。就关系而言,很好的素描功底,可以作为中国画某方面借助的手段与创作方式还是可以的,因为任何艺术形式,在其变化中均会或多或少的受其多方面因素影响,如果没有这种个性化独立性的整合与变化,一味地沿袭模仿,那就只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复印机,也就不会产生独立语言,更谈不上其艺术价值了。谢邀。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