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夷陵之战精锐损失殆尽,蜀汉重臣相继身死,诸葛亮是如何力挽狂澜的?
蜀汉,刘备,东吴夷陵之战精锐损失殆尽,蜀汉重臣相继身死,诸葛亮是如何力挽狂澜的?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赤壁战后,刘备也抓住时机,取得对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的控制权,后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去世,刘备从孙权手里借得南郡,为后来入主益州奠定了基础。
同时,孙权还将自己的妹妹嫁给刘备。
这一系列事件,也很大程度上巩固了孙刘联盟。
但联盟只是利益之间的博弈罢了,为了利益,联盟也总会有被破坏的时候。
襄樊之殇:名将的最后岁月
借得荆州的刘备,在取得益州之后,依然没有归还荆州的意图,这让孙权非常生气。
公元219年,镇守荆州的刘备手下名将关羽在攻打曹操的襄樊,孙权趁此时机,攻取了荆州,致使兵败的关羽退路全断,只得败走麦城,最终兵败被杀,一代名将就此陨落,孙刘联盟也就此崩塌。
夷陵之战:盛怒之下的刘备,最终功亏一篑
为了给二弟报仇(重新夺取荆州),刘备兴兵攻打孙权,孙权求和不得之下,只得委派陆逊为都督,抵挡刘备的大军。
陆逊是一员良将,他看到刘备的军营连成一片,就用火攻的战略,大败刘备军。
此战,刘备损失了数万大军,蜀汉的国力受到严重打击。
图 夷陵之战
刘备不久后就去世了,蜀汉人心不固;而原本就实力最弱的蜀国,统治陷入了重重危机;强大的曹魏和东吴(孙权)都成为了敌人,内部也是叛乱四起。
那么刘备死后,身为托孤大臣的诸葛亮为了维护蜀汉的统治,又做了哪里努力呢/
诸葛亮辅佐刘禅登基,安稳人心
所谓“国不可一日无君”,刘备去世后,刘备的长子刘禅迅速登基。新的蜀汉权力中心形成,蜀汉经历夷陵之败后人心浮动也是得到了一定的稳定。
图 诸葛亮
力排众议,迅速与东吴重新修好,再度结盟
面临内外的压力,诸葛亮迅速制度了战略,那就是重新和东吴修好,只有与东吴再次结盟,蜀汉才能生存,虽然有很多的大臣反对,诸葛亮还是力排众议,和东吴修好,后来证明,这是非常正确的战略。
发展经济,恢复蜀汉国力
经历了夷陵惨败,蜀汉的国力大受影响,诸葛亮大力发展蜀地的经济,疏通都江堰,同时发展制盐、制铁等产业,注重减轻民众负担。
平定叛乱,稳定蜀汉的后方,为北伐奠定基础
南中孟获叛乱后,诸葛亮亲自领军前往平叛,七擒七纵,彻底折服了孟获,自此南中忠心拥护蜀汉,成为蜀汉稳固的大后方。
图 七擒孟获
总结
夷陵之败后,蜀汉的危局不可谓不大,但在诸葛亮的殚精竭虑、兢兢业业之下,蜀汉迅速稳定了局势,这是蜀汉军民的努力,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诸葛亮对蜀汉的贡献。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蜀汉’,本身′就是站在刘汉‘正统’观念上提问题。所谓‘狂瀾’只是西蜀一隅,且衰败任何人都无可救药。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知道!我基本没看过三国志,也就扫了那么几眼!最近听说了有一部史书记载的大多是三国时期的大部分真相!是东晋文学家习凿齿的一部巨著《汉晋春秋》,应该也是三国演义大多故事的出处!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然后对照一下三国志,看看到底那部书说的是实情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诸葛亮没有力挽狂澜呀!丢失的地盘没有收回来,新地盘也没有开拓。
如果把没亡国说成力挽狂澜,那么他做了两件事。
一、派黄承彦用石头阵警告陆逊。不是石头阵多厉害,更不是陆逊怕石头阵或赵云,而是提醒陆逊,别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因那是八卦阵,暗示:相生相克。聪明的陆逊自然明白其意:再不撤军,曹丕会掏肛!
二、重走“孙刘联合”路线。孙权称帝,诸葛亮也不得不低头,放弃“匡扶汉室”的旗帜,承认“二圣并尊”,为的就是能留点本钱一心应付曹魏。
此时北伐,恢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政治口号已经完全没有任何感染力、说服力,因为自己已经承认孙权为帝!无论怎么统一,也是分裂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刘备白帝城托孤,希望诸葛亮辅佐刘禅。君之才,胜曹丕十倍,若刘禅不可用,君可取而代之。刘备肺腑之言,孔明感恩大涕。此后更加忠于蜀汉。刘备死后,蜀汉危机四伏,内忧外患,,内有南蛮作乱,外有吴魏侵犯。外部大军攻蜀,但其心各异。
总共5路兵:羌兵10万、蛮兵10万、曹真10万、反将孟达10万,联合吴兵10万
1、赵云坚守挡曹真10万大军
2、马超挡羌军
3、魏延疑兵挡蛮兵
4、李严令孟达半路托病不进(李严和孟达是至交)
5、以上4路挡住吴兵便不出
七擒孟获,攻心为上,此后蜀国危机解除。
在外交上联吴抗魏
上一篇:现在有的地方普通的电影票卖三、四十,最贵能卖到一百多,为什么电影票会这么贵?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