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你的家乡现在还存在哪些传统文化?
梁山,陕北,梁山县你的家乡现在还存在哪些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你的家乡现在还存在哪些传统文化?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很小就离开故乡的大山深处了,故乡为人处事的传统文化,大都在童年的记忆中消失了。现在想想,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一种“隔代称呼”的传统习俗。
32年前,我母亲回老家给我外婆上坟烧屋。母亲在家乡待了一段时间,我不放心,就带着老婆孩子回去接了。30多年没回去了,见到几个舅舅,心里非常激动,挨个地亲切地叫着“大舅好!二舅好!三舅好”。这种场面,按说大家应该很开心,令我意外的是,我的热脸贴上冷屁股。三个舅舅一听成叫他们舅舅,马上把脸就拉下来了,笑容也收回去了。
问题不是出在我的称呼上,而是出在我的儿子身上。如果我没成家,可以直接叫舅,如果成家了,没有孩子,也可以直接叫舅。但是,生了孩子后就不能叫舅了,必须叫舅爷爷。如果叫舅舅,就等于把母亲的弟弟,当老婆的弟弟待了,问题是非常严重的,是对长辈的大不敬。这种差辈的心理感受,不是世世代代生活在当地的人,是绝对无法体验的。
“隔代称呼”,在我这个不孝子孙眼里,非常别扭。把母亲叫奶奶、把老婆叫妈、把哥哥叫大爷、把嫂子叫大娘、把弟媳妇叫小娘等等,对我这个长期生活在北方的家乡人来讲,太不可理喻了!但是,在安徽庐江、枞阳、无为、桐城一带,真真实实地存在了几千年,直致今日。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家乡是九江市湖口县流芳乡,还保留了许多传统文化,虽然随时代变迁,韵味变淡了,但还是在继续传承着。一修家谱,我们家乡百分之九十九的都是一姓一自然村,对修家谱二十年一修,基本传承了下来,让我们知道来历,晓得了自己的根在哪里,祖宗遗训历历在目,追宗慎远,谨遵祖训,传承优良家风。二,在农村务农的人,廿四节气指导生产还是很好的传承,例如,社日后浸种育稻秧,清明前后,种瓜种豆,头伏芝麻二伏粟,七葱八祘九撬头,等等谚语,和识天气谚语,都是我们历代先民的智慧结晶,虽然现代农业技术科技发展,也还离不开先民经验的指导。三,我们家乡的戏曲也还在艰难的传承,黄梅戏,青阳腔,文曲戏,地方小调在红白喜事,祝寿中时而上演,附近村民也是乘兴凑热闹观看。四,对过年,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月半,中秋节,等节日,我们家乡还是非常隆重的,有的千里迢迢都要赶回家。五,过年的许多习俗也在传承,过小年送灶神,扫屋,贴门神,祭祖,拜年,玩龙灯,庆祝新年,等民俗文化村村都积极传承。还有许多的民间活动不一细说!大多和农耕文化有关。
欢迎大家关注我,发许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是广西壮族人,我们的传统文化,最显著的是“三月三”。广西壮族的三月三,即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壮族“三月三”习俗,很多人只知道对唱山歌谈情,其实壮族“三月三”习俗还有很多,拜山、祭祖、抢花炮、抛绣球、吃五色糯米饭等也是有趣的节日习俗。类似于汉语已经失传的“上巳节”。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家乡是九江市湖口县流芳乡,还保留了许多传统文化,虽然随时代变迁,韵味变淡了,但还是在继续传承着。一修家谱,我们家乡百分之九十九的都是一姓一自然村,对修家谱二十年一修,基本传承了下来,让我们知道来历,晓得了自己的根在哪里,祖宗遗训历历在目,追宗慎远,谨遵祖训,传承优良家风。二,在农村务农的人,廿四节气指导生产还是很好的传承,例如,社日后浸种育稻秧,清明前后,种瓜种豆,头伏芝麻二伏粟,七葱八祘九撬头,等等谚语,和识天气谚语,都是我们历代先民的智慧结晶,虽然现代农业技术科技发展,也还离不开先民经验的指导。三,我们家乡的戏曲也还在艰难的传承,黄梅戏,青阳腔,文曲戏,地方小调在红白喜事,祝寿中时而上演,附近村民也是乘兴凑热闹观看。四,对过年,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月半,中秋节,等节日,我们家乡还是非常隆重的,有的千里迢迢都要赶回家。五,过年的许多习俗也在传承,过小年送灶神,扫屋,贴门神,祭祖,拜年,玩龙灯,庆祝新年,等民俗文化村村都积极传承。还有许多的民间活动不一细说!大多和农耕文化有关。
欢迎大家关注我,发许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要说我们家乡的传统文化项目有很多种类,但最有特色的是“观州锣鼓”,说起锣鼓好像不是很新鲜的事,全国各地几乎都有,可是我们观州锣鼓独具特色,就其风格和艺术形式也是绝无仅有的,原因是“观州锣鼓”确实是非物质遗产传承项目,已引起了河北省、沧州市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观州锣鼓队的队长叫朱观峰,七十三岁了,他爷爷朱震天是最先传承人,现在我们所演奏的曲目都是朱震天老先生传下来的,曲调依然耳目一新,惊心动魄,全国各地,独一无二。就说“套子”系列的帽子就耳目一新:“嚓光光嚓光 嚓光光嚓光 嚓光光 嚓光光…… 嚓光嚓光嚓 光嚓光嚓光光嚓 光嚓光嚓光光嚓 光嚓光嚓光光嚓光嚓光嚓!”还有狮子暴也独具一格,“呛 大巴大巴 呛 呛 大巴大巴 呛 呛呛呛 呛呛呛 登呛登呛登登呛才呛才……”。观州锣鼓队阵容庞大,现在有六十多个男女队员,统一服装,彩绸妆饰,演奏伴舞;一到节庆日我们忙不过来,那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观州锣鼓”就是河北沧州东光县锣鼓队,东光虽小但历史悠久,早在西汉年间就建立县制,到隋朝改东光为观州郡,到了宋朝又改回东光原名,“观州锣鼓”由此而来。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