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有人说年味真的越来越淡了,对此你怎么看?
现在,淡了,也是有人说年味真的越来越淡了,对此你怎么看?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为什么现在过年年味儿变淡了呢?
仅仅是以上列举的三项曾经过年的标配,现在几乎已经消失殆尽。
现在的情况是什么样呢?
过年的新衣服?不存在的。
以前每个人的一身新衣服就要花掉大半个月工资,全家一起置办新衣,只能等到过年这种特别的日子,才能存够钱奢侈一次。
而现在,大半个月工资置办全家人衣服都不成问题了,想奢侈随时有经济条件。
更重要的是,互联网如此发达的现在,全世界的衣服样式都摆在你面前的屏幕上,很多人开始选择在线挑选新年服装,不用在大冷天和别人一起挤商场了。
——这么想的人越来越多,于是过年前的商场一年比一年冷清。
而且现在人们在网上看中喜欢的衣服,随时可以下单,一年365天随时可以给自己和家人买,新衣裳不一定非要等到过年。
过年和买新衣服的相关性越来越低了。
吃的方面,近些年来,为了补充过年期间买不到现成食物的问题,很多大酒店、食品厂都推出了花样繁多的速冻面食与肉类半成品,专门在过年时期供应,而这类食品礼盒也逐渐成为过年串门走亲访友的伴手礼。
吃的时候放到蒸锅里蒸一蒸,虽然很少能胜过家里妈妈自制的味道,却真的省去了很多很多手工时间。
而最近一两年来,菜市场里的小商贩头脑愈加活络,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春节“错峰回家”。
在大年三十儿到正月十五这段时间继续留在城市里做买卖,会赚到比平时多好几倍的利润。
等到所有小贩过完年从老家都回来之后,自己再回老家补过年。
赚钱和团圆两不耽误。
再加上如今电商生鲜食品供应过年期间是不停的,只需要在app上搜索下单,新鲜的食材、或者美味的成品分分钟直接送上门。
综合以上三点,人们也大可不必像小时候一样被迫集中囤粮囤肉。
鞭炮
PM2.5大家都知道了伐,环保我们就不说了吧,为中国的空气质量改善贡献一份力量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事情。
与息息相关的生活环境相比,年味儿这种追求真的只是一种情怀。
现如今,年味儿真的变淡了吗?
如果仅仅是集中添置新衣、家家户户囤粮囤肉、鞭炮声此起彼伏震天动地才算年味儿的话,那么年味儿确实变淡了。
但年味儿并不仅限于此啊。
随着时代的发展,年味儿早已演变成新的形式,浓浓的存在于你我周围。
可以去过年前后各大超市里转转,循环播放的“好运来”,每个货架前的人头攒动,收银台前排的长长的甚至拐弯儿的结账队伍,每个顾客小推车里堆成山的年货。
每到过年前,快递停运前的那段日子,每个公司前台收到的包裹数量堪比双十一的规模。
年前同事间的聊天闲话统一变成了抢票攻略。
新时代新的年味儿展现形式,留在大家脑海里的曾经的年味儿不可避免的逐渐远去,旧时的年味儿变成了记忆中的情怀被时代大潮淹没,显得珍贵而令人唏嘘。
几十年后,我们现在的过年方式又会变成子孙口中无法寻回的年味儿。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超过4.5亿人参与支付宝集五福的活动中,超过3.2亿人成功集齐;春晚期间全球观众参与百度App红包互动208亿次,甚至在当晚挤爆应用商城;除夕至初五有8.23亿人收发微信红包共享祝福,在除夕跨年的那一刻甚至出现了海量红包的“大堵车”……春节期间BAT三家的五福红包福袋等活动,一如既往地获得了广大用户群体的高度关注。
在这三家中,除了百度目前还未统计参与活动人群特征,在支付宝、淘宝和微信这些平台上,根据官方的统计数据,年轻人表现得尤为活跃。比如淘宝1分钟花光100万的中奖名单中几乎全是90后;在支付宝上集福送福的95后人数也超过1.2亿;甚至于在微信上,90后的收发红包量也是最大的。
虽然在互联网上年轻人们如此活跃,但是在线下传统春节环境里,“互联网让年味变淡”的声音今年也依然存在着。
【拜年是不可能拜年的,超喜欢宅家里面】
“好不容易过年回趟老家,(孩子们)一个个全抱着手机电脑不放”,不少家长在过年期间对自己年轻子女都有类似的抱怨。有意思的是,虽然家长们只能对发生在自家孩子身上的个别现象进行抱怨,但用户日活已经超过10亿的微信已经通过大数据揭示了其普遍性:大年初一微信步数不超过100步的“百步青年”中,80后与90后整体占比60.7%,甚至比国庆时的56%还要高。
指望宅家青年在大年初一走亲访友似乎不太现实,而那些活跃的年轻人似乎离“走亲戚”这一传统更加遥远。根据携程跟团游和自由行的订单数据来看,80后更是已成为春节出游的绝对主力人群。而根据微信统计,除夕至初五,90后最热衷于出境跨年、出境游的人数占比高达31%。由此看来,年轻人们不是不想动,只是动的方向与传统的“拜年”固有认知有所不同。
一方面,在传统的年俗活动中,走亲访友拜大年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另一方面,互联网在普及之初打出的最响亮的口号,就是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是当二者在现实中发生碰撞,似乎两边都显得不对味了。通过网络掌握了一定话语权的80后,已经开始吐露“年轻人为什么越来越讨厌‘亲戚’”的心声了。对于他们来说,比起坐车几小时拜访血缘关系淡薄的亲戚们,更宁愿把心思花在编排一份图文并茂的群发微信上,也算是拜年了。
【让年味变淡的“真凶”,是年三十才放假?】
但是,倘若我们真要探究年味变淡的根本原因,互联网固然难辞其咎,但也轮不到它主动去背这个锅。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一千个年轻人眼中,似乎也有一千个年味变淡的深层缘由。最为典型的一个理由是,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水平都提上去了,以往过年才能吃的大鱼大肉平日里也不缺了,靠着春晚发掘的年度流行语也被网络段子覆盖了,人们对过年的期待自然也就减弱了不少,而年味也就减淡许多。
与此同时,也有观点认为,年轻人的生活、工作压力进一步加大,“新年”在许多人眼中从“亲戚团聚”转变为与“放假”、“睡觉睡到自然醒”划上等号。借用网友们的吐槽来说,“作为一个90后,每天上班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已经没有精力去体会年味”,“真正淡化年味的,是三十才放假。不搁网上,我上哪儿买年货去”。至于花样繁多的年俗自然也就被网友们酌情进行了“删减”。
这个理由想必更能引起青年上班族们的共鸣。按照春节的童谣来看,早从农历二十三开始就该进行过年的准备了,但是这个时候大多数人还在办公室里工作、加班,甚至于一些特殊的工作还将持续到大年初一。这种情况下,年轻人们就算想要沿袭传统丰富年俗,也实在抽不出空档来。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