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古代人在冬天是怎么取暖的?
火墙,古人,手炉古代人在冬天是怎么取暖的?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本文系原创文章,版权归【文藏】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使用【文藏APP】,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u0026微博\u0026头条号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没有比动物皮毛更暖和的保温方式了,不光是古代,到今天仍然是这样。
我去过零下三四十度的西伯利亚和俄罗斯北极圈地区,当地人的皮毛外衣+靴子的传统保暖装备,完胜所有现代科技的所谓保暖、自加热产品。(不过你要是穿宇航服级别的黑科技产品,那也可以,怎么着都能够暖。)
当然,游牧民族的厚重皮毛也不是随便就能买到的,不要指望到商店里能轻松搞定,只有去到真正「当地人」的地盘上,才能找到真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穿衣保暖。早在上古三代时期,人们就已开始穿棉袍;唐代开始出现了“襦袄”。古代最早的棉裤都是开裆的,叫“袴”;汉代才开始提倡穿合裆裤“裈”。
棉袍,是古人过冬御寒的主要冬装之一,穿着时间最久。袍也有高档与低档之分。如果夹层里所填的是“纩”,即新的高级天然蚕丝絮,称为“茧”;如填充的是“缊”,即絮头、细碎麻布这些粗劣、陈旧的填充物的才叫“袍”,此即《礼记·玉藻》中所说的“纩为茧,缊为袍”,这种袍是穷人的御寒棉衣。
在先秦时期,人们冬天穿袍子时很讲究,外面必穿一层罩衣,此即《礼记·丧大记》中说的“袍必有表”。只有处于社会底层的穷人,才将袍光着穿。
“袄”这个叫法始于唐代,其时出现了比襦长比袍短的“襦袄”。白居易《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诗称:“水波文袄造新成,绫软绵匀温复轻。”袄比襦长,比袍短,又称“襦袄”,其时已成为冬季专用棉衣。因在夹层中填的是绵絮,时称“绵袄”。
明清时棉袄已成为过冬御寒的主力服装,从穷人到贵族都喜欢穿棉袄。棉裤是古人御寒时下身所着的又一重要冬装。清代著名小说家李汝珍的《镜花缘》第六十回中,出场的燕紫琼“身穿紫绸短祆,下穿紫绸棉裤,头上束著紫绸渔婆巾”,这虽然是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却是时人冬天的流行装束:上穿棉袄,下着棉裤。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现代人有空调,暖气,小太阳等等取暖设备,在古代冬天也有很多方法取暖。
一:壁炉取暖,这个在西方的古代时期最常用的采暖措施了。在中国咸阳宫遗址也发现了这种取暖方式。
二:椒房,顾名思义就是墙的建造时里面和上花椒在里面,保证墙壁的温暖。
三:最常用的还是用碳取暖,古代在冬天一般会在屋里弄个盆,放些碳就去,围在火盆旁休息。
四:烧木材取暖,这个是最古老的取暖方式了,大家围在火堆旁烤火取暖。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木炭和棉衣动物的皮毛。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摩擦生热,还有报团生热,还有穿动物毛皮或者穿树叶子生热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1.第一种:以“皮”取暖。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于古代有钱人家。因为他们穿的衣服都是动物皮做的衣服,很贵,尤其是貂皮,让人穿上感觉非常的暖和。有的甚至还穿虎皮,狼皮,羊皮就更加常见了。这些动物天生就有一种抵抗寒冷的能力。
2. 第二种:以火取暖。用火取暖的方式有很多种。在古代,普通人家都会点上一木炉子炭,我们在看电视剧水浒传的时候,就会发现。
3. 第三种:以人取暖。这种方法或者方式主要是出现在古代唐朝时期,而且是帝王或者皇家。
上一篇:想做承兑汇票业务,注册什么类型的公司合适?怎么规避税务问题?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