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城里有的人过春节不贴春联?
春联,贴春联,城市为什么城里有的人过春节不贴春联?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为什么城里有的人过春节不贴春联?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其实城里人也贴春联,不贴的是租房子的,过年回家省钱,还有门上不太好贴的,就用别的春节用品代替了,比如只贴一个福,真正不贴的极少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年轻人本身工作压力重,又受西方文化影响,加之肤浅地认为过年就是吃好,玩好,享受好。根本就没有想到还有精神层面的文明文化的讲究,过年时还有大量的年轻夫妇都上父母家过年去了,就没此注意和讲究了。贴春联加喜庆愿望是相同的,不贴的各有各的原因!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本人就谈谈自己的拙见,可能要得罪很多五十岁以上的城里人。说白了,城乡差异大,本人不是说现在,现在城乡差别越来越小。过去有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之分,现在都叫居民户口。城里人在所谓的农村人面前优越感越来越少,越来摆谱的机会越没有。小孩没娘,说来话长,本来本人提出这个问题其实早知为什么,那天看了头条提示,说是提问题能抽奖,又一时没想出别的,就随意提了这问题,挣盒烟钱,哈哈!
本人觉不是对老辈(且不说年青的)城市人有啥成见,何况本人还算城市人,只是透过贴春联略微剖析下人性,只是略微,有一说一嘛!
本人过了年五十一岁,七岁起(那时是1975年)就在济南生活,就几乎没见过过春节有贴春联的,连年青人结婚时几乎没有贴喜联的。为什么?
拙见原因如下:
1、主要还是农村差异大,虽然很多人也都是从农村进城的,但是他(她)们觉得比起农村、农民有优越感,凡是同农村沾边的都土气、甚只很多城市人那时给农村人起一公共外号:“老杆子”,从骨子里觉得高农村人一等,因为只有在农村才贴春联,很多又都是老婆当家,从农民完成小市民、小资的转型,都很长了不少洁瘾,贴春联嫌把门上刷的黏黏的,不卫生。
2、那时住楼很少,但住楼房的更讲卫生了。
3、即便住平房,都是大杂院,一院住很多家,一个院有几个会写毛笔字的?不象那时又没现成的?本人长辈那代往上,一院很多文化都不算高,即便有个巴中专、高中生,那不一定会用毛笔。
4、象本人父亲教师,也会用毛笔,也从来未写过春联,为什么,扑楞不开。一家五口那时还算大房子,挤在26平米的平房内,得亏家具不多,尤其冬天,吃饭、睡觉、生炉子都在那26平米还分三间的平房内,不同用钢、铅笔写字,用毛笔桌子很满蹬了,根本耍不开。
5、大部分都是双职工,大部分不象当教师的,能提前很多天放假,时间不充裕。
6、而再说到现在城市更是没有平房,只有楼房,并且住的更高级、豪华了,更讲洁癖,也就更不愿因刷浆糊弄的门上黏黏的。
7、现在年青人虽然文凭层次提高了,但也更不注重这些了,并且年青人会用老笔的越来越少了。
说的不对处,望见谅!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邀请。
从胡哥的经历来看,这个问题似乎是个伪问题。也许是胡哥生活的城市太小,反正没有见到过过年不贴春联的。每到年三十,下午太阳落山之前,家家户户都要将大红的对联贴好。在没有禁止放鞭炮的时候,放完对联还要在院子里放鞭炮。即便是住在楼房,也要跑下楼去,在小区院内放一通。喜庆的气氛,就在鞭炮声中、在缓缓升起的夜幕中逐渐包围了我们。年味渐浓,能听到砰砰砰的剁馅声,此起彼伏。团年夜就这样降临了。
这十来年的变化的确很大,剁馅包饺子的少了,好多都是提前在超市买现成的,到晚上再包。但是贴春联却没见少的。屋内的春晚还在等待中,但是,屋外面的春联都是早早贴好了的。也不再拘泥非得太阳下山之前,但也不会在腊月二十九贴,还是要赶在年三十那天去贴好,特殊情况例外,比如提前下乡回老家的,那就有两种情况,要么请对门邻居帮着到点贴,要么干脆就提前好几天贴好再走。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是房子有多套,只好提前贴好,也为不住人的家贴个喜气。
最特殊的情况不知道大城市有没有。那就是家里有亲人过世的,第一年是不贴春联的,第二年贴白纸春联,第三年贴黄纸还是蓝纸来着,记不大清了。大致如此,不是绝对。
所以说,就胡哥的生活经验而谈,没有在一线二线城市居住过,只能将我们这种八线小城市的现状谈谈。所以虽然有些偏题,只能供参考。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题主意识到这个问题,还是很重要的。这是一个新的文化现象,与时代变化密切相关。城里的人不贴春联,确实不在少数。
古代春联起源于在大门上贴桃符,以驱邪避恶。王安石“千门万户除旧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说的就是春联这件事。
上一篇:竹屋怎么防腐?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