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程序员如何打破三十岁职业瓶颈?
程序员,技术,互联网程序员如何打破三十岁职业瓶颈?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这个阶段去大公司积累经验,等到后面两个发展阶段再看机会的时候,你会有更多的选择。
(2)大公司之间的 offer 如何选择?
大公司之间的 offer PK ,首先一定是核心业务优先和核心职能优先,其次是选择新兴业务事业部,跟其他成熟的业务模块相比,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毕竟成熟的业务部门,后期整体上升会比较慢,压力相对也会较大。
核心业务是指大公司的专属领域,往往形成了坚固的商业壁垒,通常我们说的阿里的电商,腾讯的社交,百度的搜索,是 BAT 最最核心的业务,是市值的主要来源。
这些部门最直接的收益就是年终奖多,毕竟投入多,资源多,有足够的话语权,晋升也会更加顺利。
以 BAT 为例,掌握了足够多的资源和资本,会在自己的生态圈里尝试诸多新的业务,这类尝试性的业务,比如阿里的来往,腾讯的微博等,在战略走向不那么明朗时,会同时孵化几个,几十个新项目,这类内部孵化项目类似于外部天使轮的公司,做出成绩和数据才会争取到下一步的资源,否则随时可能夭折。
接着你会被分到新的项目,重复前面的过程,总之项目周期短,技术得不到积累,团队稳定性差,因此尽量避免加入大公司的尝试性业务,边缘化的业务会阻碍你的发展,而且内部调整多,部门流动率大,资源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淘汰率也高。
接着我们来探讨下核心职能,BAT 的职能倾向性跟他的核心业务相关,阿里的电商对应的运营,腾讯的社交对应的产品体验,百度的搜索对应的技术,这种基因一旦形成,就会对企业的决策产生了影响,资源分配的过程中就会有相应的倾斜,进而形成运营导向型,产品导向型,技术导向型。因此,我们在选择 offer 时,对应自己的职能做出判断。
(3)小公司之间的 offer 如何选择?
创业公司的风险不言而喻,大部分都死于融资,死于现金流,生命周期短,然而频繁尝试失败的创业公司不仅是对于职业生涯的一种伤害,更会带来更为严重的后果,那就是因选择工作的不慎重而造成对事物的判断能力的怀疑。
那么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互联网人投入情感和精力加入到创业团队呢?
因为这里可以实现从 0 到 1,到 100,到一万,十万以及更多,和有共同梦想的人一起成就一件事情的快乐和成就感是在别处无法获得的。
能够全程参与或负责一款产品,能够获得从整体的角度思考问题的经验值和能力。
在小公司工作,更需要综合能力强,更全面的知识涉猎。同时人才市场也更认可有完善的产品或项目经验的候选人,因为这与只是参与了某个细节,某个模板的候选人相比,他们更具有产生更大价值的潜力和能力。
那么小公司是充满机遇和风险的,因此我们需要带着接近投资人的眼光去选择公司。
首先从商业模式来分析,基本有以下三个关键因素:
一定要解决痛点;有庞大的用户量;可持续性。
同时并存这三个因素,这类公司可以作为重点关注。
然而现存的商业模式和变量都太多,没有办法严格按照以上三个因素来分析,那么我们如何避免踩“坑”呢?
我们可以从其他角度来分析,比如不要妄想跟 BAT 分蛋糕;很多人都尝试过的模式不要固执的坚持;没有互联网基因的传统公司创办的互联网业务;以及假大空的模式等,这类公司都建议绕行。
其次就是团队,是否能够得到资本青睐,拿到融资,团队是关键因素。
在团队当中创始人就是灵魂人物,与其说选择一个团队,不如说是在选择创始人,同样的,我们没有办法做到投资人的经验老道,惟愿不踩“坑”。
第一类是投机者,看互联网市场好,一哄而上,拿出的项目是没有创新能力,只是简单的抄袭,没有做深入的思考者,坚决选择转身。
第二类是传统行业背景的创始人,这类风险也较高,他对实体项目运营有丰富的经验,不代表能够完全吸收并消化互联网思维和玩法。
那么什么类型的创始人应该受到青睐呢?
第一类是有情怀的创始人,创业过程基本都是九死一生,需要投入大量的情感和精力,在困难和阻力面前,支撑着向前的就是情怀,能够坚持着改变世界的信念和决心。
判断情怀的方法就是看创始人对公司的投入,包括物质和精神是否全情投入。
第二类是连续创业的创始人,无论前面的创业是否成功,都是加分项,即使前面的创业经历是失败,那么他一定会总结经验,他的试错成本会降低。
第三类是有大公司背景背书的创始人,他的人脉,资源和技术都是很好的创业资源,这项可以加分。
马云在选择被投企业上坚信,最关键的是看人。看人的根本是看格局,尤其是长远的理想和品行。在变化很快的状况下,最终企业之间拼的还是团队的信念和自我进化能力。
马云的说法更形象:“人对了,机会自然来。有钱了,人奔着钱而来没有用,有了正确的人,正确的钱就会来。人靠谱,模式不靠谱,他可能会将模式调靠谱;人不靠谱,模式靠谱,或者两样都不靠谱,死掉只是时间问题。”总之如果去创业公司,人是最重要的。
以上就是我对于如何在职场上选择 offer 的一些见解。
总而言之,刚才的分享是为了告诉大家职业规划最重要的两个方法,一是增强自己的竞争力,二是保持属于自己能力,潜力和风格的方向感。希望大家牢记。
职业转型需要做哪些准备?
接下来我们聊聊第四个话题,职业转型需要做哪些准备?
今天主要与大家交流以下三种转型。
技术转管理
工程师转型管理,需要很强的沟通能力和细致的观察能力,同时,管理也分一线与二线,一线是直接管理,需要经常直接参与员工的工作,二线是间接管理,通过管理低级别的管理者来完成任务目标。
不过无论是哪种管理者,都需要做到兼听则明,不能偏听偏信,如果是一个不喜欢沟通的人,转管理就是团队的灾难。
同时,需要有细致的观察能力,在很多影响团队状态的事情在萌芽状态就能够发现,通常员工开始找你抱怨了,团队就已经有非常严重的问题了。
做管理,需要你有自己的理念,并且坚持它,对自己的理念都经常怀疑动摇的人,不可能成功。
这里我们需要区分一个坚持理念与坚持理论(知识)的区别,我见过很多在工作中很不好相处的人,别人对他们的评价是他们认死理,那是因为他们把具体的理论(知识)当成了抽象的理念去坚持。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有一位资深技术总监的朋友,他带团队的理念是公平与公正,但如何实现公平与公正,这是实践中形成的知识体系,知识体系只是相对正确的,所以需要不停的吸收新的知识来完善它。
传统转互联网
很多人说最大的问题在于“互联网思维”,其实我认识很多从传统公司转向互联网公司的人,转 C 端的,成功的很少,转 B 端的,成功的很多,其实总结起来就是,B 端如何向 C 端转型。
我之前面试过一个公司的 B 端管理职位,对方面试有一个问题是:他们需要一个能每秒并发超过 1 万的消息队列,要我给出一个解决方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